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實驗法?實驗11:貓開籠取食實驗(桑代克),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實驗法?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實驗法
實驗11:貓開籠取食實驗(桑代克)
1.實驗過程:将餓貓關入籠中,籠外放一條魚,餓貓急于沖出籠門去吃籠外的魚,但是要想打開籠門,餓貓必須拼命掙紮,或咬或抓,試圖逃出迷箱。終于,它在這些努力和嘗試中,可能無意中一下子抓到門闩或踩到台闆或觸及橫條,結果使門打開。多次實驗後,餓貓的無效動作越來越少,最後一入迷籠就會立即以一種正确的方式去觸及機關打開門。
2.實驗結論:桑代克把貓在迷籠中不斷地嘗試、不斷地排除錯誤最終學會開門出來取食的過程稱為嘗試錯誤學習,并提出了學習的“嘗試-錯誤”理論。
實驗12:形狀知覺實驗(桑代克)
1.實驗過程:以大學生為被試,訓練他們判斷各種形狀、各種大小的圖形的面積。在訓練之前對他們進行了預測,讓他們估計127個矩形、三角形、圓形和不規則圖形的面積,使他們判斷圖形面積的能力達到一定的水平。接着,對被試進行充分的訓練,訓練所用的是90個10—100平方厘米大小的平行四邊形。最後,對被試進行這樣兩種測驗:第一個測驗是要求他們判斷13個與訓練圖形相似的長方形的面積:第二個測驗是要求被試判斷27個三角形、圓形和不規則圖形的面積,這27個圖形是預測中使用過的。
2.實驗結論:通過平行四邊形的訓練,被試對矩形面積的判斷的成績提高了,但對三角形、圓和不規則圖形的判斷的成績沒有提高。之所以成績會提高,是因為平行四邊形和矩形之間存在着相同的要素。
實驗13:狗進食搖鈴實驗(巴甫洛夫)
1.實驗過程:狗吃到食物時,會分泌唾液,這是自然的生理反應,不需要學習,這種反應叫無條件反射。如果在狗每次進食時發出鈴聲,一段時間後,狗隻要聽到鈴聲也會分泌唾液,這是作為中性刺激的鈴聲由于與無條件刺激聯結而成了條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條件反射。
2.實驗結論:提出了“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
實驗14:迷箱實驗(斯金納)
1.實驗過程:他設計的一種動物實驗儀器,箱内放進一隻白鼠,并設一杠杆或鍵,動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動,當它壓杠杆時,就會有一團食物掉進箱子下方的盤中,動物就能吃到食物,但要無意間觸碰到電閘的按鍵就會被輕微電擊。
2.實驗結論:提出了“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并強調強化的重要性。
實驗15:波波玩偶實驗/寶寶實驗(班杜拉)
1.實驗過程:将幼兒園的寶寶分為三批分别進入一個錄像廳觀看錄像。錄像的内容是一個成年人在毆打布娃娃。第一批的寶寶看完錄像後得到“GOOD”的強化;第二批寶寶看完後得到“BAD”的強化;第三批寶寶看完沒有給任何強化物。之後把三批寶寶均帶到有波波玩偶的房間,發現三批寶寶模仿成年人的行為均不一樣。
2.實驗結論: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