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終于來到了九寨溝。多年來我曾向外國旅行商和海外旅遊者宣傳過九寨溝。什麼“童話世界”,什麼“人間仙境”,什麼“此景隻應天上有”...說來慚愧,這統統是從文字資料、照片、畫冊、電影錄像中“販”來的,自己卻從未去過。如今,我實實在在地身臨其境了,這才真切地感到那些贊美詞并非誇張。這裡的獨特風光确可稱之“佳絕”。
進入九寨溝的通道,由甘肅、陝西、青海南下的是極少數,目前絕大多數遊客都是從成都北上。
以成都為出發點坐汽車有四條路線。東線有兩條,一條經綿陽、江油、平武、南坪,至九寨溝,442公裡;另一條到綿陽後再折向東北,經梓潼、劍閣、昭化、文縣(甘肅)、南坪,到九寨溝,642公裡。西線最長,經都江堰市(原灌縣)、汶川、理縣、紅原、瓦切、元壩、塔藏,到九寨溝共763公裡。中線最短,到汶川後經茂縣、松潘,到九寨溝,424公裡。這次我們走的是大多數遊客選擇的“捷徑”——中線。東出成都,經郭縣、都江堰市,到汶川,就進入了阿壩州,開始逶迤曲折、上下盤旋的山路了。
“九寨溝”本是以居住在溝内的九個藏族村寨而得名。現共有藏胞約800人。他們以耕牧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着淡泊、恬靜的田園生活。他們居住的大多是三層全木結構的房屋。藏胞以上為淨,下為穢,故一層圈牲畜,二層住人,三層設經堂。房屋外表不塗油漆,保持本質本色。有的梁柱還加以精美的雕刻,顯出獨具特色的藏族藝術。家家戶戶門前挂着一條條寫有經文的白布帛,迎風飄舞。
還有寨旁溪流之上架築小巧的水磨房,更富詩情畫意。自九寨溝向海内外旅遊者開放以來,溝内少數藏胞開始參與旅遊業。他們在一些景點出租藏袍和馬匹,供遊客照相;在珍珠灘邊出租高腰雨靴,供遊客進灘涉水尋趣。據說已有幾位藏族姑娘考入旅遊公司被培養成為導遊。旅遊業給藏胞帶來了經濟收入和許多新鮮信息。
作為旅遊資源,這方面還遠遠未被充分開發。如能邀請旅遊者進入藏胞村寨,進行家訪,喝碗酥油茶,同主人聊聊天,甚至吃一頓家常的藏餐,都會使客人終生難忘。倘若能進一步允許其參與打酥油茶,制作青稞酒,做糟粑,以及一起摘蕨菜,采蘑菇,騎馬放牧等各種活動,則将使當今海外旅遊者“不但要看,而且要幹”的心理需求獲得更大的滿足;同時也可延長遊客在九寨溝的停留時間,從而增加經濟效益。
另外,風光加風俗,再加參與式,旅遊産品設計的高質優化有大塊文章可做。想從九寨溝帶件紀念品回去是件難事。賓館和溝口小賣部的工藝品寥寥無幾,且幾乎全來自外地。本地産的有黑木耳、當歸、蟲草、黨參、蕨菜之類的土特産品,這些在别的地方也可以買到。許多遊客揣着錢轉了僅有的幾個商店之後,往往懷着遺憾的心情空手而歸。這裡盛産木材,除了清一色的木房、木家具外,屋前寨旁還有一堆堆碼好的木闆,這使外來的遊客羨慕不已。
其實,隻要注意利用目前被廢棄的大量邊角料,包括樹皮、樹根、樹樁,以及各種形狀的大小木塊,将當地的民間手工藝人組織起來,聘請工藝美術專家給以指導,以九寨溝的風光民俗為題材,可以設計和制作出許多具有九寨溝特色的木雕、木畫、根雕等旅遊紀念品。這僅是木制品一項;此外,還有當地的山石,牦牛的皮毛骨骼,藏胞服飾的織物、飾件,節日表演戴的面具厖都有待于開發。旅遊紀念品除了滿足旅遊者的購物需求和增加當地的經濟收入外,它同時又是生動、形象的旅遊宣傳品。
這裡是誰都不愛唯愛旅行的【跟着伍Sir去旅行】,98年工科男孩紙,今日頭條簽約撰稿人、頭條紅人精選專訪作者,多平台簽約旅行家,多平台簽約攝影師,喜好獨自旅行,歡迎大家解讀我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