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如何理解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
如何理解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
更新时间:2024-10-01 01:24:24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出自《道德經》第十五章,意思是,古時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達,深刻玄遠,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曾仕強先生解讀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微”,是他的念頭,很精微;“妙”,是指他的心思很精妙,妙不可言;而他的功夫很深奧,叫做“玄”;而且他什麼都通,一點沒有阻礙。

一般人沒有辦法用微妙玄通來形容,就說深不可識,太深了,沒有辦法了解。很多人讀《道德經》以後要修道,表現出一副深不可識的樣子,但是他自身的功夫又不足。因此,說他走偏了,叫做故弄玄虛。故弄玄虛是假道學,不是真的道。

傅佩榮先生解讀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古代善于行道的人,精微奧妙而神奇通達,深刻得難以理解。

那個真正悟道的人确實很難了解,老子在很多地方都會表現自己修養到一個層次很難被理解的情況。像他勸孔子的時候就說:一個好商人“深藏若虛”;一個君子德行很好,但是“容貌若愚”,意思是表現出來的讓别人覺得很難理解,因為他内心裡面知道自己達到的高度不容易說清楚。

如何理解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1

南懷瑾先生解讀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士。上古時代所謂的“士”,并非完全同于現代觀念中的讀書人,“士”的原本意義,是指專志道業,而真正有學問的人。一個讀書人,必須在學識、智慧與道德的修養上,達到身心和諧自在,世出世間法内外兼通的程度,符合“微妙玄通,深不可識”這八個字的原則,才真正夠資格當一個“士”。

以現在的社會來說,作為一個士,學問道德都要精微無瑕到極點。等于孔子在《易經》上所言:“絜靜精微。”“絜靜”,是說學問接近宗教、哲學的境界。“精微”,則相當于科學上的精密性。道家的思想,亦從這個“絜靜精微”的體系而來。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意思是說精微到妙不可言的境界,絜靜到冥然通玄的地步,便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了。而且,“妙”的境界勉強來說,萬事萬物皆能恰到好處,不會有不良的作用。正如古人的兩句話:“聖人無死地,智者無困厄。”一個大聖人,再怎麼樣惡劣的狀況,無論如何也不會走上絕路。一個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根本不會受環境的困擾,反而可從重重困難中解脫出來。

“玄通”二字,可以連起來解釋,如果分開來看,那麼“玄之又玄,衆妙之門”。這正是老子本身對“”所下的注解。更進一步具體地說,即是一切萬物皆可以随心所欲,把握在手中。道家形容修道有成就的人為“宇宙在手,萬化由心。”意思在此。一個人能夠把宇宙輕輕松松掌握在股掌之間,萬有的千變萬化由他自由指揮、創造,這不是比上帝還要偉大了嗎?

至于“通”,是無所不通達的意思,相當于佛家所講的“圓融無礙”。也就是《易經·系傳》所說的:“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六虛”,也叫“六合”,就是東南西北上下,凡所有法,在天地間都是變化莫測的。以上是說明修道有所成就,到了某一階段,便合于“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的境界。

《道德經》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俨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将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