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民族的起源和發展
一、“白馬青牛”和“契丹八部”
契丹民族是我國古老的遊牧民族之一,曆史悠久,其族源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東胡(生活在匈奴東部的遊牧民族總稱)。秦漢之際,東胡戰敗于冒頓單于的鐵蹄之下,分化并發展為烏桓和鮮卑兩個部分。
随着曆史的發展,鮮卑又分化為三個部族,其中東部鮮卑宇文氏的部分族民遷徙至松漠之間,與生存在當地的少數民族共同生活,通過通婚等方式,不斷地與其他少數民族相融合,逐漸形成了契丹、庫莫奚等民族。
契丹民族最早的傳記史料記載于《魏書》:“契丹國,在庫莫奚東,異種同類,俱竄于松漠之間。”契丹民族在潢河流域(今西拉木倫河)與土河流域(今老哈河)以遊牧、漁獵為生存方式,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壯大。逐漸成為了是我國北疆地區最為強大的民族,契丹民族建立的政權對後世的遊牧民族政權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于契丹民族的起源,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雄健英武的神人騎着白馬沿着在兩河的交彙處木葉山漫步。潔白的雲朵在藍天中漂浮,一望無際的草原傳來青草的清香,當神人陶醉在美景之中時,一幅動态的畫面映入了眼簾,美麗動人的仙女騎着青牛緩緩走來。神人與仙女在木葉山下相遇,良辰美景,佳偶天成。一見鐘情的他們結為夫婦,定居在此地并孕育了八個後代。後來這些後代成為了契丹民族的八個部落。契丹民族“白馬青牛”和“契丹八部”的起源傳說流傳後世,在《遼史》、《契丹國志》等史籍均有記載。
二、契丹民族的曆史發展
契丹民族在初期力量弱小,依托于其他遊牧民族以求生存。随着實力的壯大,契丹民族與生活在周邊的其他少數民族和中原王朝先後建立了緊密的聯系。
根據《遼史》的記載,契丹民族的先祖被稱為奇首可汗,在随後五百多年間,契丹民族先後經曆了古八部、大賀氏、遙辇氏的部落聯盟發展。
遙辇氏時期,居住于世裡地區的叠剌部落崛起,成為了契丹民族的新興家族。其後代以部族居住地十裡為部族名,漢語譯為耶律氏。經過170多年的發展,耶律家族的後代耶律阿保機終于取代了遙辇氏,成為了契丹民族的可汗。
唐代末期藩鎮割據,朝廷對邊鎮地區統治力減弱,契丹民族在此期間逐漸發展壯大。耶律阿保機在擔任可汗期間平定了諸弟的聯合叛亂,采納妻子述律平的建議,設宴誅殺諸部酋長,穩定了汗位。耶律阿保機于公元916年建立遼政權,正式稱帝。自此,遼代九位皇帝在我國北方地區的統治長達200餘年。
耶律阿保機在位期間命令契丹臣子耶律突呂不和、耶律魯不古等人創立契丹文字,促進了契丹民族的社會發展。
建立孔廟并尊崇儒家思想,在效仿中原政治制度的同時結合契丹本民族風俗,設南、北面官,采取了“一國兩制”的政治制度,按照契丹民族和漢族不同的民俗,分别治理契丹民族和漢族。遼代政權在耶律阿保機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遼太宗耶律德光即位後注重休養生息,建立州城,促進了遼王朝經濟的發展,為遼王朝積蓄了實力。遼太宗與石敬瑭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為條件,以遼代軍事力量扶植石敬瑭為皇帝。自此,幽雲十六州成為了遼王朝的統治區域,遼的疆域也擴展至長城沿線,打開了中原的門戶。
遼世宗耶律阮與遼穆宗耶律景在位時間較短,這一期間的遼王朝緩慢的發展。遼景宗耶律賢即位後知人善任,任用耶律質屋、耶律垯烈等人,革除弊制,遼景宗耶律賢也被稱為“中興之主”。遼聖宗耶律隆緒繼位時尚在年幼,不能處理政務,在母親蕭太後、契丹貴族耶律斜轸、及漢臣韓德讓的輔佐下,穩定了皇位。遼聖宗耶律隆緒在位期間完善法律、整治吏治,進行了政治、經濟的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為選拔人才實行了科舉制度。
遼、宋兩國“澶淵之盟”的簽訂(公元1004年),結束了遼朝與宋朝兩國數十年的戰争,和平穩定的政治環境,促進了兩國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遼聖宗時期成為了遼代王朝最為興盛、強大的時期。
遼興宗耶律宗真與遼道宗耶律洪基兩位帝王在位期間崇佛信道,廣建佛寺、任用僧人為官,尤其是遼道宗朝後期,政治腐敗,過度崇信宗教,建廟、飯僧等宗教活動頻繁,更是曾一日之内“飯僧尼三十六萬”,給遼代的經濟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激化了社會矛盾,遼王朝的國力由盛轉衰。
天祚帝耶律延禧聽信讒言,喜好女色,終日沉迷于遊獵,緻使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女真完顔部遼政權的壓榨下(政治與物資方面不斷的索取),不堪其統治,在首領完顔阿骨打的帶領下起兵反遼。
骁勇善武遼代軍隊再無往日的雄風,在經過幾年的戰争後,遼天祚帝耶律延禧為金兵所俘(公元1125年),曾經的大遼盛世淹沒于烽煙戰火,走向滅亡。
遼滅亡後,耶律大石率領殘部西遷,于公元1132年稱帝,建立西遼。公元1218年西遼為蒙古所滅。從此以後,契丹民族不斷的遷徙,在這個過程逐漸的與其他民族融合,契丹民族這個古老的民族慢慢地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
關注微信公衆号“漢語太學”獲得更多崗位信息,行業熱點,考試相關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