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翌晟
今年是巴金先生誕辰115周年,由巴金故居策劃,草鹭文化與浙江文藝出版社于3月合作推出全新彙編的《巴金譯文集》共十冊,精選巴金先生一生翻譯的經典譯作,包括屠格涅夫的《木木》《普甯與巴布林》《散文詩》,高爾基的《草原故事》《文學寫照》,迦爾洵的《紅花集》,赫爾岑的《家庭的戲劇》等作品。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愛情三部曲”,廣為人知,尤其《家》《随想錄》,給一代又一代的文學青年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說:“幾乎在巴金開始創作的同時,他的翻譯生涯也開啟了。”
《巴金譯文集》 本版圖片出版方供圖
翻譯就是學習
巴金有數百萬字譯著傳世,其中很多已成為必讀的外國文學經典名譯。他流暢、自然、樸實的文學風格,和他對于屠格涅夫、高爾基等文學大師的翻譯與學習也是密切相關的。
1922年,18歲的巴金根據英譯本翻譯了俄國作家迦爾洵的小說《信号》,由此開始了延續60年的翻譯工作。巴金“邊譯邊學”,翻譯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他翻譯的作品都是他的“老師”,“翻譯首先是為了學習”,所以他稱自己是“試譯”。“我喜歡一篇作品,總想理解它多一些,深一些,常常反複背誦,不斷思考,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文筆表達原作者的思想感情。别人的文章打動了我的心,我也想用我的譯文去打動更多人的心。”盡管是“試譯”,他重讀時仍然感到激動,仿佛那些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心還“在紙上跳動”。文學理論家唐弢說“屢印屢改”是巴金翻譯的特點。
巴金說過:“我寫作隻是為了戰鬥,當初我向一切腐朽、落後的東西進攻,跟封建、專制、壓迫、迷信戰鬥,我需要使用各式各樣的武器,也可以向更多的武術教師學習。我用自己的武器,也用揀來的别人的武器戰鬥了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