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視頻令人心疼也讓人憤怒。
小男孩手提着被剝皮的兔子,邊哭邊躲,媽媽一邊拍着視頻還一邊讓孩子把兔子給她(好讓她去煮了)。男孩崩潰大哭,因為這隻兔子是奶奶送給他的。
家長絲毫意識不到自己行為的惡劣,殺了孩子的兔子不說,面對情緒崩潰的孩子,還不以為然地說“不就是一隻兔子嗎?”抹殺孩子的情緒。
不知道為什麼,這個視頻看得人異常難過,心疼這個孩子。都2022年了,誰家還差這口肉嗎?為什麼絲毫不顧及孩子的情感,殺掉孩子喜愛的兔子,還要拍下孩子崩潰哭泣的畫面,往網上傳播。
而且,這并不是個例,這是普遍存在的。随便搜搜,大把的類似視頻。可能是兔子,也可能是狗,也可能是鴨子,也可能是孩子的頭發... 總之,相同的是孩子們被無視的個人意志,被無視的個人情感...
“不被尊重的情感”“抹殺孩子個人意志”似乎是很多中國孩子的“集體創傷”,視頻傳播出來以後,很多網友都憤怒了,他們回憶起自己兒時“相似的遭遇”。那些揮之不去的痛苦記憶,實際上造成了長久的隐性傷害。
部分家長,真的很擅長傷害孩子還不自知。
今天想為這些孩子說些話,想給這些家長喊喊話,别不把孩子的正當需求不當一回事,别無視孩子的意志,别抹殺孩子的情感。
前運算階段,泛靈論
一些家長不理解,也懶得去理解,為什麼孩子會對動物有如此深厚的情感。其實,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過一個發展理論,2-7歲的孩子處于“前運算階段”。
處于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能很好的把自己與外部世界區分開來,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感知、有情感、有人性,即所謂的“泛靈論”。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把主觀的東西客觀化、把世界客觀化。兒童會把大自然的萬事萬物都看成是有生命的、 會說話的、有靈感的,會認為葉子掉了樹會傷心,風兒會跳舞, 白雲能流淚,就連家中的桌子、椅子都是有生命的。
所以,孩子是真的覺得小兔子就是自己的好朋友,是真的傾注了情感,殺了孩子的“好朋友”,還要否定孩子的眼淚“這不就是一隻兔子嘛”,這樣的家長太糟糕了。抹殺了孩子的情感,碾碎了孩子的信任。
尊重孩子
阿德勒和德雷克斯認為:孩子是社會人,所有人是平等的,再小的孩子也有尊嚴,需要被尊重和鼓勵。
兒童在成長發展過程中有尊重的需要——對于自尊、自重和來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渴望。隻有兒時被尊重的孩子,長大後才能确立積極自我、和諧人格。
尊重孩子幾乎是一句正确的廢話,做父母的都知道,但是不一定能夠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是“尊重孩子”,怎樣“尊重孩子”呢?
尊重孩子,就是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來看待,能看到并承認孩子的想法、情感、需求、尊嚴...
這個話題能展開很大,下面就舉些具體的例子:
1歲大的孩子嘗試自己吃飯時,你有積極地支持他動手嗎?
當别的孩子想要玩自家娃的玩具時,你有尊重他對玩具的所有權?
當孩子說不冷,不願意穿外套時,你有尊重他對冷暖的感覺?
你是否曾毫無顧忌地當着他人的面羞辱孩子?
是否曾當着孩子的面和他人肆無忌憚地談論孩子的缺點、錯處?
當孩子因為某事傷心哭泣時,你有肯定過他的情感嗎?
你有幹涉過孩子交什麼樣的朋友嗎?
...
當然,尊重并不等于縱容,孩子的合理需求要予以尊重,不合理的也需要把孩子當成平等的個體來與他協商。
“生命教育”的欠缺
這類新聞還暴露出的一個問題就是“生命教育”的欠缺。生命教育聽起來很抽象,但其實很重要。
生命教育的範圍很大,認識生命、愛惜生命、尊重生命和探索生命都屬于生命教育的範疇。
孩子們需要對生命的起源、孕育、出生、成長、發展、衰弱、病痛、死亡等生命課題有足夠的認知,這樣才能愛惜生命、豐富人生,才能在生理、心理、社會、精神方面有健全和完整的發展,是孩子們身心健康發展的根基。
回到新聞裡,把孩子喜歡并視為好朋友的兔子殺掉剝皮,是在孩子面前演示漠視動物生命,是極差的生命教育。
一篇發表在《精神病學研究雜志》上的論文顯示,反社會行為家族史等和虐待動物行為之間存在密切聯系。
更有調查顯示,一些反社會人格者大多有着相似的童年經曆,例如曾經遭到情感剝奪、虐待等等。
真愛生命不僅僅是珍惜自己的生命,應該推己及人推己及物,知道生命可貴,也珍惜小動物的生命。
在教育部發布的《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标準(2022年版)》。“流浪動物救助”也被明确寫入其中。
這是教育部對于“流浪動物救助”正當性的正式承認,這其實也屬于“生命教育”的範疇。
可見“生命教育”在兒童時期的重要性。
最後,再分享一個感到很多網友,也感動到我的一張圖。
一位父母在電梯口貼了一張尋物啟事,尋找孩子丢失的奧特曼卡冊,尋物啟事的最後寫道:這是孩子攢了很久的卡片,是他很心愛的東西,如果您撿到了,請及時聯系我們,非常感謝!
圖自/豆瓣網友@小熊
許多網友看後都表示很感動,說“這樣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真的很有愛”。
希望所有小孩都能被溫柔對待。被尊重,被看見,被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
他們的需要,他們的情感,他們的聲音,他們的喜好,父母都在乎。
雪球媽媽(snowballmom),陪娃一起長大的80後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