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春食野菜賽仙丹。春回大地,萬物複蘇,正是吃野菜的好時節。春天裡,各種鮮嫩的野菜迫不及待地冒出頭,作為春季限定食材,野菜不僅味道鮮美,營養價值也很高。近日來,香椿、荠菜、艾草、蕨菜等野菜已經紛紛登場了,四月閃亮登場的還有魚腥草。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道讓人愛恨交加的野菜。
01 魚腥草,為何讓人愛恨交加?
《名醫别錄》記載“生濕地,山谷陰處亦能蔓生,葉如荞麥而肥,莖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關中謂之菹菜,葉有腥氣,故俗稱:魚腥草”。
魚腥草,帶有特殊的氣味,愛之者為之着迷,不喜者嗤之以鼻,和榴蓮、香菜、韭菜等食物有異曲同工之妙。魚腥草,也叫做蕺菜(jí cài)、折耳根,客家人稱之為狗貼耳,不同地方有不同叫法。
至于為何人們對它褒貶不一,這還與每個人的嗅覺感受器各有不同有關,簡單來說就是基因決定了你對它的喜惡。此外,當然少不了後天環境的影響,比如從小吃到大的食物,時間一長就習慣了它特殊的氣息,像貴州人的餐桌上一年四季甚至一日三餐都可以見到魚腥草的身影,而對于從沒接觸過魚腥草的朋友來說,它的氣味太獨特,相對難接受或者需要時間适應。
新鮮的魚腥草帶有一股較為濃烈的魚腥氣,不耐久聞。而魚腥草陰幹後,腥氣消散,微發芳香,加水煎煮時會揮發出一種類似肉桂的香氣,煎汁類似清淡的紅茶汁,也有類似紅茶的味道,芳香稍澀。
02 吃魚腥草有什麼好處?
魚腥草性微寒,味辛略苦,歸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等清解功效,常用于治療肺癰吐膿、痰熱喘咳、熱痢、熱淋、癰腫瘡毒等疾。魚腥草幹品和鮮品皆可入藥,不宜久煎,水煎或搗汁服用,亦可以搗敷或煎湯熏洗外用,好處多多。
■ 清熱解毒滅火氣
說起魚腥草的好處,不得不感歎一下中華食材的搭配之妙。四川火鍋以麻辣著稱,看着都是火辣辣,相信很多嶺南朋友都曾疑惑過四川地區經常吃火鍋難道不怕上火嗎?其實,主要還是地區氣候決定了地域性美食的不同,此外也離不開食材的搭配之妙。在四川火鍋中,涮魚腥草是一道當地十分受歡迎的火鍋食材,火鍋滾燙火辣,而搭配點魚腥草剛好可以中和火氣,這就是蘊藏在其中的中華美食搭配奧妙。何以見得?魚腥草性質微寒,具有清熱解毒之功,其寒涼之性可以牽制住火鍋的炎熱之性,讓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時減少了上火的煩惱。
春天的魚腥草最鮮嫩,也是最适合吃魚腥草的适合。春天氣溫變化頻繁、冷暖交替,不時又有梅雨天氣,各種細菌病毒也就容易滋生傳播,稍不留神就會中招。現代一醫學研究發現,魚腥草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作用,包括了一些引起感冒的病毒細菌,故在春天偶爾吃點魚腥草,可以起到預防感冒的作用。如已經出現不适,且症狀以紅腫熱痛為主的朋友,不妨試試加道魚腥草菜肴。
魚腥草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故前人用以治肺癰(肺膿瘍)的要藥。近年來在臨床應用本品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展,用于大葉性肺炎、急性支氣管炎及腸炎、腹瀉等疾患,頗有療效。
■ 清癰排膿治腫痛
《滇南本草》記載魚腥草:“治肺癰咳嗽帶膿血,痰有腥臭,大腸熱毒,療痔瘡。”魚腥草是古人用來治療肺癰(肺膿瘍)的要藥,近年來在臨床将魚腥草用于治療大葉性肺炎、急性支氣管炎及腸炎、腹瀉、痔瘡等疾患,頗有療效。
魚腥草搗爛或煎水外用治療局部疔瘡癰疽也是過去民間比較常用的居家自療法,曾有一位客家朋友就曾跟我聊起,小時候她的皮膚經常長紅腫熱痛的大膿包,她奶奶就會去找來魚腥草,新鮮搗爛給她外敷,屢屢見效。魚腥草煎水局部熏洗,還可用治外陰瘙癢、痔瘡發作等。
■ 利尿通淋治小便
很多吃過魚腥草的朋友都有所體會,吃完魚腥草小便會增多,還與其利尿作用有關。魚腥草利尿通淋之力強大,對于尿路感染引起的尿頻、尿急、尿痛、小便不暢有緩解作用。
03 新鮮的魚腥草,适合怎麼吃?
新鮮的魚腥草,最适合的吃法莫過于涼拌魚腥草,既保留的鮮嫩爽脆的口感,還保留了它完整的營養成分。除此之外,還有清炒魚腥草、魚腥草炒雞蛋、魚腥草滾湯等許多吃法。如果想魚腥草發揮最大的食療功效,不建議久煮或者久煎。
■ 藥膳推薦
‖ 食療方推薦
涼拌魚腥草
材料:新鮮魚腥草根500克,蒜蓉、小米辣碎、香菜碎、油、鹽、醬油、涼拌醋、糖适量。
做法:
1.新鮮魚腥草根摘洗幹淨後切段,加鹽水浸泡10分鐘再清水洗滌,濾水裝碗備用;
2.取一碗,根據口味放入上述調料,淋澆熱油激發香氣。
3.将調料倒入魚腥草中,混勻即可,腌制1小時再食用更入味。
功效: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适合人群:适合上火人群,尤其是咽喉腫痛、口幹口苦、咳嗽痰黃、小便黃、舌紅苔黃的朋友,一周可吃2-3次。一般人群一周1-2次。脾胃虛寒者不宜。
保胃健康丨兩樣時令小菜,鮮嫩欲滴,清肝又養肝!
保胃健康|雞中黃金,健胃一流
醫學指導: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學術帶頭人黃穗平教授
黃穗平
醫學博士、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名中醫。現任廣東省中醫院脾胃學科學術帶頭人,兼任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西結合學科(消化系統疾病方向)學術帶頭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民族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會長、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中西醫整合脾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專科專病合作發展平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内鏡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嶺南(華南)中西醫結合診治幽門螺杆菌相關胃病學術聯盟主席、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科普分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嶺南梁氏流派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全國名老中醫餘紹源教授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廣東省中醫院中醫藥辨治慢性胃病研究團隊負責人,專攻中醫優勢病種慢性胃炎、胃癌前病變及胃早癌。擅長中醫、中西醫結合診治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内鏡診治技術,培養碩士生、博士生80多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廣東省科技廳等各級科研課題20多項。曾獲廣州中醫藥大學科技進步獎、廣東省中醫藥科技進步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獎和著作獎。主編著作7本,副主編著作8本,發表醫學論文180多篇。獲得“首屆嶺南名醫”“首屆羊城好醫生”“2017胡潤-平安中國好醫生”稱号。
廣東省中醫院出診時間:
周二上午 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醫院;
周三晚上 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
供稿:黃穗平廣東省名中醫傳承工作室
廣東省中醫院梁氏流派傳承工作室
執行編輯:曾夢芸
審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