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晉江安海鎮是鄭成功的第二故鄉,明朝末年,鄭成功在這裡豎起招兵,新兵中有不少内地村民,他們不熟水性,每次開航出海都會有人因為暈船而失去戰鬥力。為了在海上抵抗荷蘭人的入侵,鄭成功想到了這個赤足操練水上捉鴨的練兵方法。在一次次的遊戲過程中,頻繁落水的士兵們逐漸克服了對海洋的恐懼。在東征台灣的海戰中,他們拼力厮殺了荷蘭的戰艦大獲全勝。為了紀念這次勝利,安海人每年都要舉辦水上捉鴨的比賽。延續至今,成為了古鎮一絕。
鄭成功就是在這個作為古渡口的安海生活成長,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篇章。這裡不僅僅是鄭氏家族興起的搖籃,更走出了曆史上曾新品蕩四方的安平商人,也造就了如今遍布海外的衆多僑胞,走進這個古渡口,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功能,曾經溫柔的海水也漸漸遠去,但是作為安海交通是和文明史的見證,這裡承載了古鎮人對家鄉過往榮耀的追憶。
安海古稱安平。位于福建省晉江的西南部,與金門島隔海相望,這座閩南古鎮因海而興。民以海為耕,商以海為誓,伴随着潮起潮落,小鎮走過了800多年的漫長歲月。南宋時安海港商船密布,外國的商人沿海上絲綢之路而來,交易各種山海貨物。德化,永春的瓷器在這裡被裝上船隻,銷往亞非拉歐各國,到了明代,鄭氏家族定居安海,他們鎮守的這片海域的安甯守衛着往來的商船。古鎮上的人們也從這裡出發,走出了八閩,越過了海洋,走向了更廣闊的世界,造就了安平商人遍天下的美名。  海上貿易繁榮造就了安海古鎮的百年風華和市井百态,延續着曆史的輝煌。安海鎮如今已經成為迅猛崛起的經濟強鎮,隐匿在高樓大廈之間的老街老巷,古宅,古廟,是安海人對傳統生活和文化的堅守。一條三裡長的老街,是古鎮的中軸線,它北起千年寺院龍山寺,南街安平橋。古老的街道上趕船的魚人販賣着剛剛收獲的海鮮,賣菜的漢子擔着菜擔悠然地從街中穿過,販賣傳統蜜餞的食雜店裡傳來陣陣香氣,一些小小的攤檔緊緊的挨在一起,讓人沉浸在曆史與現實交錯的靜谧空氣裡。  在安海人的心中,這便是最濃厚的家鄉記憶。
坐落在古街盡頭的安平橋是當地人最引以為傲的建築,這座世界上最長保存最完整的梁式石橋,長達2250米,是古代安海人智慧與勇氣的結晶。提起這段造橋史,不得不提到宋代安海鎮上一位大商人黃護。相傳當年在安海鎮和水頭鎮之間的海面有六七裡寬,往來的老百姓全靠木舟搭渡,如果趕上了台風天,潮水洶湧,過往船隻隻往往難以幸免。因為做生意,黃護也經常來往兩岸,看到百姓生活不便,就生出了要建一座跨海大橋的想法。黃護的善舉得到了龍山寺兩位高僧的鼎力相助,于是他捐出了家中積攢的銀兩開始造橋,然而在那個時代建一座跨海大橋談何容易,由于當地缺乏石材,建橋用的每一塊石梁都要利用大船,從海上的金門島運來。最小的石梁有三噸,最大的石梁重達25噸,在沒有大型機械的年代裡,黃護隻能利用海水漲潮退潮的力量來運送建材。  黃護造橋的故事感動了安海人民,大家紛紛響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曆經13年的不懈努力,一座跨海的巨型橋梁修建完成。從此便有了天下無橋長此橋的說法。黃氏家族把善念的種子撒播在安海的這片土地上,在安平橋建成之後的數百年間,雖然曆經戰亂,屢遭損壞,但每一次,古鎮居民都效仿先人捐出家中錢财,把它修複如初。2308條巨大的石闆。嚴絲合縫地鑲嵌在一起,這些來自不同年代色澤不一的石頭,縱貫了800多年的歲月,在時光中寫下了安海人的精神坐标。由于時代的久遠,年代的變遷,這座曾經橫跨大海的古橋。沒有了往日輝煌的氣勢,但這座古橋所承載的樂善好施的行為被安海人世代稱頌。
在安海古鎮的臨海處,有一座近千年曆史的白塔,是在安平橋建成之後,用建造橋的餘資來修建而成的。這裡既是安平橋的橋頭堡,也是古時船舶出入海港的航标,在歸鄉的安海人心中,白塔就是家的方向。在安海有一個保留了幾百年的習俗,明嘉靖年間,有一年安海同時有14名學子科舉及第,考試結束後,他們相約回到故裡,登上了這座白塔,點亮了白塔四周的大紅燈籠,并在此立下了安邦新天下的大志。然後每逢國家重大慶典安海人都會點亮這座白塔。 
 明亮的火光映襯在每一個古鎮人的臉上。也溫暖在每一個人的心裡。在這座閩南古鎮裡。善行天下的傳統,不僅流連于家長裡短。燃燒在火紅的燈籠高高挂起的薪火傳承間。更湧動在老街故人依然鮮活的記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