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19年,唐憲宗李純的生命即将走到盡頭,也許自知氣數将盡,這位曾力圖“中興”的皇帝,和曆史上不少皇帝一樣,開始信仙求佛,尋求長生不老,朝綱日漸荒廢。
刑部侍郎韓愈看不下去了,一篇《論佛骨表》懇切诤谏。李純暴怒,欲對韓愈處以極刑。雖經同僚求情死罪可免,但仍被貶距長安千裡之遙的潮州。
韓愈行至藍關,送行親人寥寥,加之對朝局的憤懑,對家國未來的迷茫,前路又是高聳入雲的秦嶺和漫山積雪,“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由此誕生。
1200多年過去了。王朝更叠,但群山曼延起伏,聯通東西、和合南北,矗立在中國版圖中央的秦嶺依然巍峨。
但它太大了,山連山,綿延數千公裡,對于多數讀者和網友來說,隻能遙望它的雄姿和那似乎與天相接的高度。偶爾走進,也多是被馴服的觀光區,對于其餘廣袤、深邃的山區幾乎一無所知。
近日,華商報記者通過采訪自然資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圖院,帶給大家關于秦嶺的山的故事。
秦嶺:主梁和支脈組合似“魚骨”
廣義上的秦嶺範圍更大,包含西傾山、大岷山、大巴山和秦嶺。具體到陝西境内,是指陝西省行政區域内,東西以省界為界、南北以秦嶺山體坡底為界的區域,包括商洛全境,以及西安、寶雞、渭南、漢中和安康的部分區域。
從地理上看,秦嶺綿延不絕,自西向東可分為玉皇山、太白山、地肺山、終南山、大商山、太華山。從地形地貌上看,秦嶺山脈猶如骨架将整個區域舉起,這個骨架是由1條主梁和14條支脈組成。
主梁就是秦嶺山脈。14條支脈包括黑泥支脈、四方台支脈、首陽山支脈、冰晶頂支脈、高太支脈、紫玉支脈、鳌摩支脈、興隆嶺支脈、酉金支脈、堰池支脈、旬月支脈、旬乾支脈、四方山支脈和流嶺支脈。
鳥瞰主梁和這些支脈,形狀類似魚骨。主梁秦嶺山脈如魚身那根最粗的骨頭,14條支脈與秦嶺山脈相連,分列其兩側。
最高太白山:關中已入夏,山頂仍降雪
在秦嶺群山之中,最高的山當屬太白山。這裡是秦嶺主峰所在,最高海拔處3771.2米,比東西相鄰的玉皇山、地肺山高出700至900米,比關中平原和漢中盆地高出3200-3300米,這也是陝西省的最高點。順便說一句,陝西省的最低點也在秦林裡面,位于白河縣城關鎮公路村,為168.6米。兩個地勢之“最”都在秦嶺,足見它的神奇。
太白山山域西起石頭河、褒河與玉皇山,東至黑河、湑水河與地肺山,綿延起伏、高山峽谷交錯相間。如此的地貌形成于地殼闆塊擠壓力和一定的水力。
太白山主峰拔仙台向西南經跑馬梁、太白梁、鳌山、摩天嶺,組成秦嶺鳌摩支脈。太白山的西側玉皇山,便是長江流域漢江與嘉陵江的分水嶺。
太白山高聳入雲,與關中平原、漢中盆地形成強烈反差,山上冷暖交替、山坡陡峭,山下四季分明。這樣的環境較好地保存了太白山的生态系統,成為秦嶺生态系統最完整、最關鍵的區域,也決定了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的建立。
該保護區是陝西設立時間最早、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生态系統最完整、生物多樣性最豐富、保護成果最豐碩的自然保護區。這樣的示範作用下,太白山又增設了一批自然保護區,形成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群,包括:秦嶺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太白湑水河珍稀水生生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太白牛尾河自然保護區、黃柏塬自然保護區、桑園自然保護區、摩天嶺自然保護區(保護大熊貓、羚牛、金絲猴、林麝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栖息環境)、黑河濕地自然保護區。
關中有八景,“太白積雪”便是其中之一,早在北魏郦道元 《水經注》裡就有記載:“太白山南連武功山,于諸山最為秀傑,冬夏積雪,望之皚然。”。今年5月24日淩晨,關中平原已漸入夏,但太白山上又一次降雪,直到當日臨近中午,雪花仍不停飄落,将山體裝扮成白色。
險峻的華山 南峰最高,北峰最低
說到秦嶺的山,還必須要提到華山。它不是秦嶺中最高的,但名氣與太白山不相上下。
從衛星影像看,廣義的華山并非一座孤山,它也是秦嶺的一列支脈,山體高聳挺拔,山脈蜿蜒迂回,自西而東,依次為草鍊嶺、少華山、華山(狹義)、小華山、崤山和邙山。
狹義上的華山最高海拔2154.9米,山體四面如刀削過一般,險峻無比。千尺幢、瑤子翻身、長空棧道……這些景點無不彰顯華山的險,華山被譽為奇險天下第一山。
華山由五個主峰組成:東峰海拔2096.2米,因位置居東得名;南峰海拔2154.9米,是華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嶽最高峰,古人尊稱它是"華山元首";西峰海拔2082.6米,因位置居西得名,又因峰巅有巨石形狀好似蓮花瓣,古代文人多稱其為蓮花峰、芙蓉峰;北峰海拔1614米,四面懸絕,上冠景雲,下通地脈,巍然獨秀,有若雲台,因此又名雲台峰;中峰海拔2037.8米,居東、西、南三峰中央,峰上林木蔥茏,環境清幽,奇花異草多不知名,峰頭有道舍名玉女祠,傳說是春秋時秦穆公女弄玉的修身之地,因此又被稱為玉女峰。
此外,華山還有36座小峰,遍布分立,各有特色,還有72個半懸空洞。華山上的樹木,以華山松、油松、栓皮松等為主。還有動物,以金雕、豹、黑鹳最為特色。華山以東還有座小華山,山脊陡峭堪比華山。
守護秦嶺:“千裡眼”纖毫畢現 時刻盯緊秦嶺變化
秦嶺是我國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為更好地保護秦嶺生态環境,自然資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圖院建立了“空天地一體”的動态監測和全覆蓋監管模式,形成秦嶺生态環境保護信息化、網格化監管格局,把破壞秦嶺生态環境的行為發現在初始,解決在萌芽。
其中,無人機傾斜攝影測量技術的應用及三維模型生産團隊的支持發揮了重要作用。工程級測量型無人機讓測繪人員擁有“千裡眼”,高精度攝像頭,使秦嶺纖毫畢現。
工程師們搭建并維護“秦嶺生态環境保護信息化網格化監管平台”系統。數據處理人員在系統平台支撐下,練就“火眼金睛”,能敏銳發現不同時期同一地區衛星影像的異常,及時發現問題,以便區域網格員現場準确取證、反饋。
同時,該院還編制了《秦嶺生态環境保護圖冊》等,為保護秦嶺提供科學依據和數據支撐等,從技術手段守護“華夏文明的祖脈”。
華商報記者 馮強/文 趙彬/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