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圍海造田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紀,造出了約6000平方公裡的土地,相當于荷蘭總面積的百分之15。荷蘭的地理條件有何特别之處,為何要填海造田?
荷蘭的地理概況
荷蘭的地理條件很不尋常,該國的大部分土地都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通過種種手段從水裡或海裡拓展出來的。這是一個國土面積僅四萬多平方公裡的小國,但是由于該國高度城市化,所以該國的人口密度比較大,總人口1740萬,密度達每平方公裡521人。
荷蘭被劃分為12個省,人口最多的省份是南荷蘭省、北荷蘭省和北布拉班特省,面積最大的是海爾德蘭、北布拉班特和弗裡斯蘭。該國整體來說地勢很低,海拔最高點也僅僅322米,最低點則是負七米。荷蘭緊鄰比利時、德國和英國,荷蘭和英國共享的是水上邊界。
荷蘭的主要氣候類型是海洋性氣候,這意味着荷蘭的夏季相比其他歐洲國家,例如英國、德國要更熱一些,冬天則比較涼爽且濕度很高。不過荷蘭各地區的降水量在各個季節相對平均,沒有明顯的雨季,夏秋季節的降雨也不過比其他季節多出一點點。
荷蘭的标志之一就是風車,盡管無法明确荷蘭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大規模使用風車的,但是根據一些史學家的推測,最早應該是從12世紀開始的。截止到2022年6月,荷蘭的風電裝機容量已超8000兆瓦大關,而風車的大規模使用,也與荷蘭的地理條件有很大關系。
荷蘭為何填海造田?
填海造田是荷蘭這個地勢平坦國家的必做選擇。從地理上來看,荷蘭可以被分為兩個區域,一個是該國西部和北部地勢低窪的平原,另一個則是東部和南部的丘陵地區,這部分确實地勢要稍微高一些,但也高得有限。
平坦的地勢帶來了極大的洪水隐患,海洋、河流以及每年的高降水量對于荷蘭來說都是持續的危險。而廣泛的堤壩、水壩和沙丘系統保護了近一半的荷蘭國土可以在秋季暴風雨期間不被洪水淹沒。
西部和北部的平原包括着圩田和河流三角洲,它們約占其表面積的一半,海拔通常還不到1米,甚至大部分是低于海平面高度的。所謂圩田,簡單來說這就是人類和水系統鬥争的一種結果,具體做法是給田地圍一圈堤壩把水擋在外面,中間再設置一些通道管道,方便外圍水對田地進行澆灌。
另外荷蘭因其極低的地勢,還必須建造海堤和沿海沙丘,讓它們保護荷蘭免受海水的侵襲,境内的大小水系統同理,也必須圍堤築壩謹防洪水。這些手段讓荷蘭擁有了一千多平方公裡的灘塗,即潮間帶,指高水位和低水位中間的地帶,這部分土地随着潮起潮落時隐時顯。
極低的地勢使荷蘭不得不面臨水患的問題,荷蘭人用了數百年治理洪水,最後發現圍堤築壩、填海造田是最佳的方式抵禦洪水,接着這個小國意識到如此一來還可以擴充國土面積增加耕地,于是便利用風車加大馬力為土地排水,這就是為什麼說填海造田是荷蘭的必做選擇。
風車能夠在荷蘭遍地開花,并被大規模地用作排水工具和發電機,依靠着的是荷蘭的強大風力資源。據統計,荷蘭每年有300天以上的天氣是大風天氣,風速能達到每秒5米,按照級别來算屬于3至4級風,再加上地勢一馬平川,風車自然能夠被大規模使用。
荷蘭面臨的氣候變化威脅
氣候變化影響下,荷蘭也面對着海平面上升、幹旱加劇和極端陣雨增多等氣候風險,該國采取了許多預防措施來降低這些風險,比如建造強大的防洪系統、拓寬河岸、海岸保護以及擴大堤壩網絡等。
在荷蘭的衆多防洪工程中,比較重要的是三角洲工程,它是一個由3個水閘、6個水壩和4個風暴潮屏障組成的大型防洪系統,這個系統能夠直接降低荷蘭受大西洋洪水侵襲的可能性。
盡管采取了這些預防措施,但洪水事件仍在發生,2021年的夏季發生極端洪水時,包括荷蘭在内的西歐國家都受到了沖擊,洪水影響了荷蘭的多個地區,對公共和私人财産造成了破壞。
氣候變化已經導緻荷蘭的雨水出現更頻繁的峰值,進而導緻河流水位上升,這也意味着必須反複地進行堤壩維護。氣候變化還導緻夏季陣雨更嚴重、更極端,同時也在增加幹旱和極端高溫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