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址出來的建盞很多都帶有窯膜。窯膜是出土的建盞表面局部覆蓋的一層薄膜一樣的土沁,一般是淺淺的土黃色。形成原因大概是老瓷器在地下水裡,受到酸堿物質的長期作用,軸面産生的一些變化。
建盞是高古瓷,又是黑釉瓷,窯膜在建盞上很明顯。有的窯膜厚,有的窯膜薄,有的窯膜表面有細微的褶皺,用手觸摸可以感覺出來。
有的窯膜有開片紋,裂成很多小片兒。一般帶窯膜的建盞,都是老的,而且很“開門兒”目前,假窯膜并不多見,刻意仿制的,也很難夠以假亂真。
那窯膜大概是個啥樣呢?
北京衛視天下《收藏節目》的常駐嘉賓郭鵬在他自己的節目《觀鑒時刻》裡有介紹過窯膜。
郭老師還舉了一個很生動的比喻
(截圖來源《觀鑒時刻》)
窯膜的作用
它的作用是什麼?窯膜是證實建盞不能夠仿制的一點,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老盞都恰好有窯膜,所以利用窯膜來辨别新老建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簡而言之就是隻能證明某隻盞确實是老盞。
有盞友對于怎麼去除窯膜很感興趣,因為建盞上的窯膜看起來髒髒的,不太好看,也不方便使用。容膜要去除并不容易,一般的擦拭、水洗,是弄不掉的。根據一些盞友的經驗,用超薄的刀片來刮,不過刮的時候注意不要損傷釉面。去掉了之後可能經過一些時間又會生成窯膜。也有人覺得,建盞上的窯膜,是證明老建盞的一個标志,也正是由于窯膜的公證性,就算帶窯膜的老盞不夠美觀,也不會去除窯膜,這是一種老盞的力證,幫助解除消費者的疑惑。
當然,宋代建盞也有很多是沒有窯膜的,判斷建盞的新老還需要綜合判斷。很多墓葬品、傳世品或者保存環境相對潔淨的出土建盞都是沒有窯膜的,這就需要用其他特征來判斷。如結合窯口等信息去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