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醫院脾胃病科副主任醫師溫紅珠感歎,聽到“處暑”,相信很多人會雀躍,終于熬過了這麼多年來最高溫的酷暑。而說到秋天,很多人會想到“秋收”,事實上,在中醫學裡,“秋收”還是一種養生之道。
處暑之後,在飲食上要注意“養收”。此時節飲食應“少辛增酸”。通俗而言,要減少辛散類食物,如韭菜、辣椒、蔥、姜、蒜等;要适度增加酸味食物的攝入,如山楂、梨、橄榄、柚子、蘋果、石榴等。此外,處暑後,還應該減少進食西瓜、綠豆等寒性食物以免損傷脾胃。同樣,在起居上也要注意“養收”。處暑過後,白晝漸短夜晚漸長,人們需順應自然界變化,做到“早卧早起”以調養精神。
溫紅珠還提醒,在“養收”的時節,同樣應該做适度的運動,運動強度不可過強,運動量不可過大,避免大汗淋漓。适宜這一時節養生的運動應以較為和緩的為主,如八段錦、太極拳、散步、慢跑等。
随着立秋、處暑時節一過,有養生觀念的人已尋思“貼秋膘”了。“貼秋膘”流行于北方一帶民間,由于過去生活條件差,飲食大都以素菜為主,夏季過後體重下降;北方冬天氣溫低,人們就得在秋天多吃點膏粱厚味來讓身體長膘,以抵禦寒冷。但現代人生活條件好了,“貼秋膘”還有必要繼續嗎?怎麼“貼”才更健康呢?
龍華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醫師王臻楠解釋,秋季養生應該從滋陰潤燥,生津養陰,補益氣血等多方面來“貼”——對于平時工作繁忙壓力大的中青年,處暑後容易出現咽幹口燥、大便幹燥等不适症狀,就要多進食滋陰潤肺的食物,如山藥、銀耳、秋梨、百合、石榴、香蕉和蜂蜜等;早上不妨喝一些芝麻、杏仁、糙米等熬制的雜糧養生粥,既可以補充水分,養護腸胃,也有增加B族維生素的作用。工作時不妨喝一些枸杞蜂蜜茶、桂花綠茶等,可以提升精力。
對于有基礎性疾病的老年人,經曆了一個苦夏,飲食确有減少,到了秋天就應适當補充魚、蝦、禽類和蛋類,這些食物脂肪含量較低,較易消化,保證充足的蛋白質攝入,既能有利于鈣的吸收,預防骨質疏松症和骨折,又能增強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現代‘貼秋膘’不是大魚大肉,而要結合自身營養狀況,順時而食,有的放矢。否則适得其反,隻會‘貼’上一身的煩惱。”王臻楠說。
本報記者 郜陽
來源: 新民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