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慧跑,助您輕如羽、跑無傷
跑鞋包裹性是我們談論跑鞋時經常說的一個詞,包裹性好不好也是衡量跑鞋功能性,特别是舒适性最常用指标之一。
什麼是包裹性呢?
從字面上理解本質就是腳和鞋的貼合度和空間冗餘度。
我們買的鞋都是标準化商品,其大小、尺寸、造型,鞋楦都是完全确定的,但問題是人的腳不是标準化的,有些人腳肥,有些人腳瘦,有些人足弓高,有些人則足弓低,所以我們說鞋好不好,隻有“腳”知道。
我們對于跑鞋包裹性往往會有很多認知誤區,似乎鞋與腳貼合度越好,意味着包裹性越好。
鞋子不是裹腳布,運動時腳會輕度充血,加上腳和腳趾本身在鞋裡不是完全不動的,無論是着地蹬伸過程中足的整體外翻内翻,以及蹬地過程中大腳趾彎曲發力,都要求跑鞋要有一定的空間冗餘度以方便腳和腳趾活動。
太緊限制腳的正常運動,太松,腳像踩在船上。
因此,包裹性不佳帶來三大問題———老繭、黑指甲、水泡,95%的跑者都遇到過。
跑鞋包裹性不好
帶來的三大問題
1、腳上生出老繭
如果鞋子的包裹性出現了問題,就會産生摩擦,雖然說腳上起老繭的跑者并不多,但這種現象一定會在部分跑者身上出現,起老繭的部位通常發生在大腳趾第一跖骨頭、大腳趾内側、小腳趾外側等等。
比方說存在拇外翻的跑者,其大腳趾内側就容易發生老繭,再比如說,腳比較肥,前腳掌較寬的跑者,穿着較窄的跑鞋就會出現腳内外側與鞋子反複摩擦導緻老繭的問題。
還有一些更加奇怪的現象,有些跑鞋明明包裹性較好,跑者穿着感覺也挺舒服,但由于中底材料過軟,缺乏足夠支撐,導緻在着地緩沖支撐蹬伸過程中腳的形變較大,時間久了也會産生摩擦性老繭,你的腳上有老繭嗎?
老繭某種意義上說,既是跑齡、跑量的體現,也是跑鞋包裹性不佳的體現。
2、腳上起水泡
根據2018年美國跑者調查(National Runner Survey)顯示,發生率最高的傷痛并非膝痛,而是水泡。
水泡的發生率位列美國跑者傷痛發生第一位,26%的跑者在過去12個月發生過摩擦性水泡,而膝痛發生率是22%。
摩擦性水泡,是皮膚的外、内層間組織液蓄積所成的小水袋。
是什麼原因導緻水泡的産生呢?
核心原因是由于運動摩擦産生的剪力不斷撕扯皮膚表層與皮下組織,造成他們之間分離形成間隙,同時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大,使得其間充滿液體。皮膚的外層表皮成為水泡的表層。
水泡内層的皮膚呈紅腫、有刺痛。雖然大部份的水泡都很小且傷害的面積不大,但卻易造成疼痛而困擾跑者。
當然,誘發水泡的原因還是由于擠壓、摩擦,在相對潮濕、高溫的環境中更易發生。
運動中因腳上出汗,同時透氣性不佳的話,就會導緻足底潮濕,而潮濕的足底摩擦力增大,最容易引起水泡。
反之,幹燥的皮膚摩擦力較小,産生水泡的概率降低。另外,如果皮膚溫度增高,則水泡更容易産生。
顯然,腳在跑步時難免與鞋摩擦,透氣不足以及鞋内悶熱,使得濕潤的皮膚及較高的溫度為水泡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所以長距離徒步或者跑馬拉松最容易起水泡,而不合适的鞋更是加劇了這種摩擦。
水泡通常發生在腳的兩側、腳後跟、前腳掌和腳丫處。
3、黑指甲
黑指甲的問題也常常困擾着跑者,這屬于不大影響跑步,但影響美觀的“小問題”,黑指甲看起來主要跟鞋的尺碼不合适,鞋碼偏小,過度擠壓指甲有關,但鞋楦不合适,包裹性過強也會加劇黑指甲的産生。
跑鞋包裹性
絕非越強越好
跑者往往誤以為跑鞋包裹性越強越好,對于廠家來說,要讓跑鞋包裹性好太簡單不過了,把鞋楦變小,就能“裹住”你的腳,但包裹性過強基本上等同于擠腳,這就是所謂消滅了一個問題又産生了另外一個新問題。
所以,跑鞋包裹性絕非越強越好,真正好的包裹性應當體現為五點:
1、鞋跟能夠鎖住腳跟;
2、鞋支撐性良好;
3、鞋面貼合度好同時有韌性;
4、鞋頭有一定冗餘空間;
5、鞋楦合理。
而要實現這五點并不簡單。
1、鞋跟能夠鎖住腳跟
一雙鞋最硬的部位在哪裡?通常就是腳跟,因為我們的腳跟是倚靠在鞋跟上的,腳跟是吃住“受力”的重要部位,一雙包裹性良好的跑鞋應當可以牢固地鎖住腳跟,這要求鞋跟既不會對跟骨和跟腱産生摩擦擠壓,在跑步時腳跟與鞋跟又不産生相對位移,這是确立一雙跑鞋包裹性的重要結構基礎。
如果鞋跟“不跟腳”,每跑一步,腳跟就跟鞋跟産生一次相對位移摩擦,那麼這樣的跑鞋就無從談起包裹性。
2、鞋支撐性良好
鞋的支撐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包裹性,跑者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支撐性與足踝穩定,減少着地時足過度外翻有關,怎麼會影響包裹性呢?
因為如果一雙鞋太軟缺乏一定支撐性,就會導緻跑步時,腳和鞋的形變過大,而過大的形變就會使得足和鞋的相對摩擦增加,從而讓腳在鞋裡面位移增多,降低了跑鞋的包裹性。
所以材料科技的發展一方面讓跑鞋更彈是毫無疑問的,但另一方面,給予足踝支撐穩定也非常重要,好的跑鞋要在緩震回彈和支撐穩定等方面保持最佳平衡。
3、鞋面貼合度好同時有韌性
如今的跑鞋非常強調鞋面材料的透氣性和輕薄性,這當然是需要的,但鞋面造型與足型的吻合度,以及必要的韌性形變也是需要的。
鞋面造型與足型貼合是實現包裹性的重要條件,但前文已經說了跑步時腳在鞋裡并非完全不動鎖死的,腳在鞋裡本身具有一定活動空間,這就需要鞋面材料具有一定形變能力,也即韌性。
工程網布、賈卡工藝、mono紗都是目前常用的鞋面材料。
4、鞋頭有一定冗餘空間
鞋頭擁有一定的冗餘空間,确保腳前部和腳尖在鞋内有足夠空間,這一點非常重要,穿上鞋後,腳趾頭要确保能扭動自如,如果腳趾,特别是大腳趾缺乏活動空間,這會帶來一系列問題,最直接問題就是産生黑指甲,一場馬拉松比賽結束後,一些跑者指甲全黑了,跟長時間跑步時腳部膨脹,鞋頭頂腳有着直接的關系。
腳趾頭距離鞋最前端應當有約1.2厘米空隙,其空隙要能完全容納大拇指的寬度。
所以,當你試鞋的時候,一定要看看前方是否能容納大拇指的寬度,如果不能容納,那就意味着鞋買小了。
大腳趾距離鞋前端應當能完全容納大拇指
大腳趾距離鞋前端隻能容納半個大拇指,說明鞋碼偏小
大腳趾距離鞋前端幾乎不能容納大拇指,說明鞋碼明顯偏小
另一方面,你也可也腳尖頂着鞋頭,看看食指能否比較順利的沿着腳跟放入鞋跟,如果塞進食指很困難,意味着鞋碼小了。
手指能夠比較容易地伸入鞋跟說明鞋碼合适
雖然鞋碼是一定的,但不同廠家所生産出來的相同鞋碼的鞋,其尺寸也存在一定差異,另外,有些鞋會提供半碼尺寸,有的跑鞋則不提供,所以買鞋時仔細地試穿,充分感受鞋合不合腳非常重要。
5、鞋楦合理
有些跑鞋如果上述幾方面你覺得都還OK,但穿着怎麼都感覺不太舒服,覺得擰巴,那不是你的錯,而是鞋楦與你的腳型不夠匹配。
鞋楦是鞋的母體。是鞋的成型模具。鞋楦很大程度上決定着鞋是否合腳。
跑鞋鞋楦一般分為直型、半直型、曲型。有的廠家同一尺碼會有很多種鞋楦設計,有的則比較少。
換句話說,鞋碼變大絕不僅僅意味着隻是把鞋加長,而是寬度、高度、曲度都會發生相應變化,這都是靠鞋楦實現的。
不同腳型的人(埃及腳、希臘腳、方形腳)即使尺碼相同,也需要有不同的鞋楦,這在很大程度上會決定鞋的舒适性。
其實鞋的包裹性是長度、寬度、高度、曲度的綜合體現,本質由鞋楦決定,包裹性并非指像布條一樣纏住腳從而讓足正常的活動受到限制,包裹性更多是在給予腳貼合基礎上的同時還應當讓腳具有适度的活動空間,不影響腳的正常活動。
著名跑鞋品牌Altra的外觀最大特色就是很明顯前掌比較寬,其鞋楦設計更接近半直或者曲鞋楦,這對于腳掌較寬或者體重偏大人群無疑是最大的福音。
市面上寬楦的鞋很少,而中國人或者說亞洲人種腳型偏大偏肥是一種普遍現象,所以很多跑者抱怨鞋擠腳不舒服,這就是包裹性太強的體現,對于這部分跑者來說穿上Altra,穿着體驗可以得到立竿見影的改善。
小結
跑鞋不是裹腳布,并非裹得越緊越好,鎖住腳跟,支撐良好,前掌有冗餘空間、鞋面貼合且有韌性,鞋楦适合中國人,這樣的跑鞋才是真正包裹性良好的跑鞋。
緊不代表包裹性,貼合且舒适才是上佳的包裹性。
# 話題讨論
你穿過哪些包裹性比較好的跑鞋?
談談你的穿着感受
評論處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