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會有哪個地方,一提起來,立馬能聯想到某個人的名字。
三毛和撒哈拉,卻是如此,讓人魂牽夢繞。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為什麼三毛會選擇去撒哈拉沙漠生活呢?
一、圓夢撒哈拉
1972年2月,三毛在一本地理雜志上,看了一篇關于撒哈拉沙漠的文章。這篇文章,讓她下定決心,去那兒定居。雖然,在旁人看來,這簡直莫名其妙。
那時,還沒有人去過撒哈拉。
但她說:“我不能解釋的,屬于前世回憶似的鄉愁,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交給了一片陌生的大地。”
1973年,她從綠意盎然的家鄉,奔赴黃沙遍地的撒哈拉大漠。
一個叫荷西的男人,追随她而來。
從那時起,她起了個筆名,叫三毛。
她從小敏感内向,因為老師的極端懲罰,她換上了自閉症。
那時,她在學校成績平平。
一次考試時,她考了滿分,而這兩門課,除了她,沒有人得滿分。
老師懷疑她作弊,讓她當場寫另外一份卷子,卻一個都不會寫。老師在她臉上劃上了兩個鴨蛋,勒令她在人多的地方走幾個來回。
敏感的三毛,自此陷入孤僻,很怕和人打交道。
當她看到撒哈拉,她仿佛看到了她渴望的自由。
她曾在作品中寫到——“我是一個像空氣一樣自由的人,妨礙我心靈自由的時候,絕不妥協。”
撒哈拉的生活,讓憂郁女青年三毛,徹底釋放了生命力。
荒蕪的沙漠,激發了她對生活的熱愛。
她去垃圾場撿舊輪胎,将深綠色的大水瓶抱回家,上面插上一叢野地荊棘。她撿來鐵皮和玻璃,讓荷西做了一盞風燈。
通過拾荒,她讓家徒四壁變成了溫馨居所。
愛情更是給予她勇氣。
結婚沒有禮服,她轉頭看看荷西穿着的深藍色襯衣,挑選了一件淡藍色的長裙。沒有花,她就拿一把香菜别在頭發上。沒有車,她就與荷西牽着手穿越沙漠。
她就是最幸福的新娘。
二、三毛的改變
荷西和三毛的沙漠生活,是與衆不同的。
兩人在心血來潮時,會去沙漠裡找化石,結果荷西掉到泥潭裡。三毛呼救,好不容易引來三個男人,卻對她圖謀不軌,開着卡車追她。
最後,三毛把衣服撕爛結成繩索,才救出奄奄一息的荷西。
有一次更加驚險,十分好玩的三毛,居然撺掇荷西帶她去偷看土著人的海水浴,很多女人光着身子用海水清洗不可描述的地方。
這獨特的沙漠風俗,令三毛大開眼界又忍俊不禁。可她因止不住的大笑,暴露了自己,差點被暴怒的土著人抓住去祭旗,要不是他們特别能跑,早就暴屍荒野。
盡管沙漠給三毛不全是美好的回憶,卻是她整個生命最厚重的饋贈。
在那裡她學會了看病教書、寫信捐助,成了一個十分有用的人。
在那裡,她收獲了生命裡最美不勝收的愛情。
最後,她還白手起家,建起了沙漠最具有特色的飯店。
這一切,讓這個性情古怪的女子,徹底從陰郁的人生雨季裡徹底爬出來,在沙漠的燦爛陽光下,展露了千番愛意的萬種風情。
她也不忘用自己的熱情,感染他人。
撒哈拉沙漠封建保守,三毛做醫生,給周圍的年輕婦女開課,把醉漢送回軍營,在狂風天不惜跑得很遠給陌生的少年送水……
三毛用無與倫比的樂觀精神,适應了撒哈拉的環境。撒哈拉也成就了三毛。
三、夢碎撒哈拉
去到撒哈拉的她,已經圓夢,但在撒哈拉的長期居住讓她夢碎。
三毛曾說:“當初堅持要去撒哈拉沙漠的人是我,而不是荷西。後來長期留了下來,又是為了荷西,不是為了我。”
因為三毛想在沙哈拉沙漠安家,荷西在當年2月便辭掉了先前的工作,申請到了一份西屬撒哈拉的工作,早早打包好了行李,在三毛夢寐以求的地方,等待着她的來臨。
荷西去沙漠之後,三毛也結束了一切的瑣事,誰也沒有告别,向未知的大漠奔去。
三毛滿懷着渴望來到撒哈拉沙漠,本想獲得一次靈魂的超脫。事與願違,真實的情況卻遠遠沒有她想象的那樣浪漫。
飛機停在活動房子的阿雍機場時,三毛見到了分别三個月的荷西。
頭發胡子上蓋滿了黃黃的塵土,風将他的臉吹得焦紅,嘴唇是幹裂的,眼光卻好似有受了創傷的隐痛。
看見他在這麼短暫的時間裡,居然在外形和面部表情上有了如此劇烈的轉變,三毛的心裡震驚的抽痛了一下。
當年夢想浪迹沙漠的情懷,變成一種苦行僧似的磨難。
如果說肉體上的折磨,還可以在荷西的愛意中、及慢慢适應中解脫,而精神上的孤寂則成為一種揮之不去的折磨。
沙漠的孤寂讓三毛無法忍受,荷西因為工作,這個家隻有周末才會有男主人。
每當荷西離開家去上班時,三毛就沒有理性地流下淚來。
家信中三毛多說“這兒的生活十分寥寂,我盼望十二月可回西班牙”。
可終究,她還是沒有離開這裡。
撒哈拉沙漠,在三毛的一生中舉足輕重,她既圓夢于此,又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像這樣将她的夢破碎得如此厲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