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不隻是一個“村”,更是一個“人-動物-環境”三位一體的超大系統。那麼,這個全球系統還健康嗎?
17日到18日在中國上海崇明島舉行的2022浦江創新論壇“低碳與綠色生态可持續發展專題論壇”,首次發布全球全健康指數(Global One Health index, GOHI)。解放日報·上觀新聞了解到,該指數是全球首個全健康評估框架及真實世界全健康研究評價工具,深化對人類、動物、環境健康三者密切關系的認識,成為兼具學術價值、應用價值、國際影響力和認可度的全健康績效“标尺”。
世界糧農組織FAO、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聯合國環境署UNEP和世衛組織WHO全健康高級别委員會正式提出:“全健康(One Health)是一種綜合的、增進聯合的方法,目的是可持續地平衡和優化人類、動物和生态系統的健康。”2021年領導人氣候峰會上,我國領導人也提出“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根據國際共識,全健康将人類健康、動物健康和環境健康三者統一為一個健康整體,倡導通過打破治理障礙來動員跨部門和多學科合作,呼籲促進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合作,攜手應對全球、區域和地方層面的健康威脅,并促進更廣泛的社會參與,以促進人類-動物-環境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首期全球全健康指數顯示,參與評價的146個國家和地區,平均得分46.96。中國全健康研究網絡理事長、上海交通大學-愛丁堡大學全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周曉農作GOHI首期發布報告,在指數一二級指标的權重體系中,核心動因指數(CDI)占比最大,比重為68.5%。這一指數分5個下級指标,分别是全健康治理21.7%、人獸共患病20.3%、糧食安全21.4%、抗菌藥物耐藥18.1%、氣候變化18.5%。
報告認為,各國的GOHI得分總體不高,全健康治理績效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尤其是抗菌藥物耐藥和全健康治理這兩個維度,在核心動因指數的五個維度中平均得分最低,在國家/地區之間差異也最大。事實上,G20峰會等均大力倡導以“全健康”策略解決“沉默的大流行”——抗生素耐藥性(AMR)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評價發現,全球全健康指數得分與平均預期壽命的二次回歸模型拟合良好,這提示當預期壽命足夠高時,預期壽命的增加與全球全健康指數得分的增加呈正相關。周曉農表示,應用推廣方面,全球全健康指數有利于早期發現全健康實踐的技術發展差距,尤其是在傳染病控制和預防、應急響應以及AMR監測等領域,推動全健康核心科學問題的突破。
論壇上,來自雲南大學、中山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野生生物保護學會、上海交通大學等相關領域的院士專家等600餘人在線下線上齊聚一堂。與會學者認為,作為全健康方法在全球層面、地區層面和國家層面進行績效評價的工具,全球全健康指數可用于幫助相關國家和地區了解自身全健康發展的不足和差距,同時有助于全健康相關國際援助優先項的确定,促進“健康和福祉”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标實現,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本文圖片來源:受訪單位
來源:作者:徐瑞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