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民俗
/
胸有成竹是什麼樣的
胸有成竹是什麼樣的
更新时间:2024-09-04 06:21:44

追溯“胸有成竹”與“令人噴飯”的由來

胸有成竹是什麼樣的(追溯胸有成竹與)1

四川鹽亭縣出過一位牛人—北宋著名書畫家文同。

文同(公元1018~1079年),字與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四川綿陽鹽亭縣)人,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文同與同為北宋文豪的蘇轼是表兄弟,他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司馬光、王安石等人贊許,尤受蘇轼敬重。

畫家米芾稱贊文同“以墨深為面,淡為背,自與可始也”,開創了中國墨竹畫法的新局面。文同生前還曾校注《新唐書》。

著名成語“胸有成竹”,就出自文同與蘇轼兩人間的一次繪畫交流。

文化學者劉泰焰《文同評傳》一書介紹:宋熙甯八年(公元1075年)十月,文同調赴陝西洋州任知州。洋州城北,有篔筜谷,茂林修竹,文同暇日常攜妻來此悠遊,觀竹、畫竹,品嘗竹筍,“自謂偷閑太守,人呼竊綠先生”。

文同為了畫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風下雨,或是天晴天陰,他都常年在竹林子裡頭鑽來鑽去。三伏天氣,日頭像一團火,烤得地面發燙。可文同照樣跑到竹林子對着太陽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陽光底下,全神貫注地觀察竹子的變化。他一會兒用手指頭量一量竹子的節把有多長,一會兒又記一記竹葉子有多密。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衫,滿臉都流着汗,可是他就跟沒事兒似的。

由于文同長年累月對竹子做了細微觀察,比如,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狀有什麼變化;在陰晴雨雪天,竹子的顔色、姿勢又有什麼兩樣;在強烈的陽光照耀下和在明淨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麼光影等等,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他畫起竹子來,根本用不着畫草圖。

《鹽亭縣府志》載,一次,文同在與蘇轼的繪畫交流中說道:“畫竹者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鹘落,稍縱則逝矣。”

文同畫竹的至理名言,經蘇轼《文與可畫篔筜谷偃竹記》一文轉述而廣為流傳,後被衍化為成語“胸有成竹”、“成竹在胸”。

民間素有“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鄭闆橋畫竹,胸無成竹”的說法。這講的是:先要胸有成竹,但動筆的時候又不能墨守成規,須随手寫去,千變萬化。

四川作家嶽定海在《文同的背影》裡,寫道:“我曾查閱史書得知,文同被後代推崇的一根‘竹子’價值連城:此竹倒垂,從絹本左上順勢而下又突兀崛起,凜冽而挺拔,似乎從高崖垂下,在萬丈深淵之上淩空飛翔,讓人心馳神往,震撼不止。文同這幅《墨竹圖》系中國畫首創,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在鹽亭縣博物館,就有這幅《墨竹圖》的複制件。

文、蘇“發明”的另一成語“失笑噴飯”也很有意思。“失笑噴飯”的翻版語是“令人噴飯”。

《鹽亭縣府志》載,當年,文同任洋州太守時,别人都覺得那裡是窮鄉僻壤,但是,文同十分惬意于此地,因為這裡滿山滿谷都是竹林。一日,文同與夫人同去觀竹,晚飯僅有竹筍下飯。正吃間,收到東坡一書信。東坡除了照例噓寒問暖外,還附詩一首:“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川千畝在胸中。”

文同讀罷詩句,忍俊不禁,放懷大笑,噴飯滿桌。意謂有如此親戚,對咱“清貧太守”譬喻恰當。文同後來常說:世無知己者,唯子瞻(蘇東坡)識吾妙處。

“噴飯滿案”也成為一段文壇佳話,又衍化為“令人噴飯”的成語。《紅樓夢》第一回也引用了這一成語:“觀其事迹原委,亦可消愁破悶,至于幾首歪詩,也可以噴飯供酒。”

劉泰焰《文同評傳》介紹:文同五十歲以後,疾病纏身,仕途失意。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正月,六十二歲的文同,奉調出任湖州(今浙江吳興)太守,可惜病逝于赴任途中的陳州(今河南淮陽)驿舍。他死後,家人裝殓停靈,由蘇轼、蘇澈等親友的幫助,運回四川安葬。那段時間,蘇氏兄弟為這一噩耗,揮淚不止。

“甯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既是蘇東坡的自譽,也是評點文同的話。據說蘇東坡畫竹,很長時間不得要領,他追根溯源,反複揣摩文同畫竹的技法,又多次向文同請教,最終也畫得一手好竹。

(本篇完)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