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 李永成 霸權主義,這個在今天的時代似乎已經有些陌生的詞語,看上去卻仍然是世界最大國家一以貫之的“國策”之一。不僅對東亞地區如此,在中東地區,今時今日的熱點地區,幾乎都有着美國式霸權主義的影子在遊蕩。舊世界已經過去,新時代卻未必到來。因此,深入解剖美國式霸權主義仍然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弗朗西斯·福山的“曆史終結論”和新保守主義者的“單極時刻論”生動地反映了美國在意識形态和實力地位兩個方面的優越感,美國領導人因而滋生了強烈的動機,要在對外政策中抓住“曆史機遇”,在海外推廣“美式民主”,一些國家成為“政權更叠”政策的目标國。然而,無論成敗,“政權更叠”都給當事國國内社會和地區和平發展造成嚴重沖擊,近年來尤以中東北非所受之苦為最,曾為“歐洲糧倉”的烏克蘭亦深受其害,何時能走出國内社會撕裂與地緣政治矛盾的雙重危機仍不得而知。從“顔色革命”到“阿拉伯之春” 人類進入21世紀不過十多年的時間,但在美國的推動下,前蘇東地區和中東北非地區先後發生了十多起“顔色革命”,如格魯吉亞的“玫瑰革命”(2003),烏克蘭的“橙色革命”(2004)與“廣場革命”(2014)、吉爾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2005)、白俄羅斯的“牛仔藍革命”(2006)、摩爾多瓦的“葡萄革命”(2009)。2010年,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引爆中東的抗議運動,最終形成席卷利比亞、埃及、叙利亞、也門等衆多阿拉伯國家的“政權更叠”浪潮。 阿拉伯世界素來面臨着意識形态極端化帶來的挑戰,矛盾的核心是世俗主義與各色伊斯蘭主義之間的争奪。在美國學者看來,這種意識形态争奪将阿拉伯國家的門戶向美國的政權更叠政策洞開,使奧巴馬政府能輕而易舉地找到幹涉對象國内部的“第五縱隊”。然而,美國領導人低估了阿拉伯世界世俗主義與伊斯蘭主義之間的矛盾程度,用美國學者約翰·歐文在其著作《世界政治中的觀念沖突》中的話說,美國卷入伊斯蘭世界的世俗主義與伊斯蘭主義的沖突,非但不能終結這種争奪,反而使之長期化了。 而在經曆“顔色革命”的前蘇東國家中,烏克蘭的形勢無疑是最讓人難過的。2004年的烏克蘭總統大選,尤先科作為親美歐的候選人,在支持者的“橙色革命”推動下,如願當選;2010年,尤先科的政治對手亞努科維奇當選總統,但2014年烏克蘭再次爆發“廣場革命”,親美歐派重新上台,烏克蘭逐漸陷入嚴重的内部撕裂和武裝沖突。2016年2月20日,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在所謂烏克蘭“尊嚴革命”兩周年紀念日表态,強調“美國将繼續站在烏克蘭人民一邊,支持他們選擇轉向歐洲”,呼籲烏克蘭各領導人精誠合作,加速改革,尊重民意,創造滿足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項目所需的各種條件,掃除腐敗,結束寡頭集團對政治經濟的控制。美國對烏克蘭發展進程的無奈與失望溢于言表。 俄羅斯對美國的“政權更叠”政策十分警惕,根據克裡姆林宮網站提供的搜索結果,普京總統曾17次在不同場合提到要關注和防範“顔色革命”,2014、2015兩年就有10次之多。譬如,2014年11月,在俄羅斯安全委員會擴大會議審核《2025年前俄羅斯聯邦對抗極端主義的戰略》草案時,普京便強調,“許多國家發生的顔色革命對于俄羅斯是一個教訓和警告”。在2015年4月舉行的第四屆莫斯科國際安全大會的緻辭中,普京批評一些國家試圖在應對全球威脅和風險時“将不可持續的單邊方案強加于人”,“公然幹涉主權國家的内政,推行‘顔色革命’,造成混亂與暴力大規模擴散,有百害而無一利”。2015年9月,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普京也批評了政權更叠政策給地區和平與國際安全帶來的嚴重問題。“武力幹涉”與“隐蔽行動” 美國實施政權更叠政策主要有武力幹涉和隐蔽行動兩種方式。2001年的阿富汗戰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戰争雖然都罩着反恐戰争的華麗外衣,但實際上是美國通過直接的武裝侵略實現目标國政權更叠的典型案例,這是美國學者都承認的。2011年,伊拉克戰争結束8年後,借助“阿拉伯之春”的東風,美國牽頭對卡紮菲的政府軍進行空襲、實施禁飛,支持反政府軍的地面攻勢,最終結束了利比亞的卡紮菲時代,創造了所謂“美軍空襲 反政府軍地面進攻”的“利比亞模式”。然而,今天的利比亞“諸侯割據”,恐怖主義勢力甚嚣塵上,國家重建遙遙無期,教訓可謂慘痛。2015年12月,克裡也明确承認這一點,他說,“我們絕不允許利比亞的現狀持續下去,這已危及利比亞的生存,置利比亞人民于危險之中。鑒于達伊沙有目的地向利比亞滲透,日益增加在利比亞的存在,這對所有人都是一大危險。” 通過隐蔽的方式推行政權更叠也是美國常用的手段,美國領導人對此也從不諱言,認為隐蔽行動具有成本低、易執行的優點。美國學者發現,隐蔽行動主要有刺殺、支持異議派、政變、操縱選舉、海外推廣民主等手段。20世紀70年代前,美國政府曾批準對時任古巴、叙利亞、剛果、伊拉克四國領導人的刺殺行動,但無一例成功。冷戰期間,美國卷入了14次外國政變,支持右翼軍官推翻美國認為具有親共傾向的領導人。 根據美國學者的統計,華盛頓從1947年到1989年共推行了63次隐蔽的政權更叠行動,成功率為38%。但即便是所謂成功的案例,也不是按照美國政府的初衷所設想的局面發展的。美國學者的研究表明,隐蔽行動的成功案例大都是在地緣戰略價值不高、政府比較脆弱的國家實現的。不僅如此,隐蔽行動往往需要在目标國活躍着一支頗為強大的反對派力量,才能确保行動具有較大的成功幾率。叙利亞僵局開啟美“隔岸觀火”模式 叙利亞内戰肇始于“政權更叠”,若沒有包括美國在内的外國裝備和經費支持,叙局勢充其量是大規模“暴亂”。譬如除了中情局提供裝備和培訓的秘密項目,五角大樓也啟動了5億美元的培訓項目。 然而,随着叙利亞局勢的惡化,“伊斯蘭國”上升為美國和國際社會的頭号關切,奧巴馬政府轉而支持庫爾德武裝,用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柯比的話說,“庫爾德武裝一直是抗擊達伊沙戰果最好的戰士”。因而,奧巴馬盡管在國内面臨較大的壓力,但始終堅持“不幹蠢事”的外交政策哲學,拒絕派出大規模地面部隊直接進行武力幹涉。甚至有美國軍事專家懷疑奧巴馬對叙利亞“溫和反對派”會“始亂終棄”,任其自生自滅。 “政權更叠”政策乃是美國自由霸權主義的必然産物。自由霸權主義以美國實力和價值觀為支柱,以實力為後盾推廣美國意識形态和政治生活方式,小布什強調“推廣美國意識形态不僅是維護美國國家安全的當務之急,也是時代的呼喚”;奧巴馬謂之,“世界正經曆着深遠的政治變革,美國要發揮有效的領導作用,就必須在國内踐行美國價值觀,同時在海外促進普世價值。”正如一些美國學者所言,“推廣民主”已成為“美國使命”,要看到它退出國際政治的風雨江湖,大約是比蜀道還難的。不過,從目前的情況看來,叙利亞可能成為美國在中東推行“政權更叠”的一個節點,“隔岸觀火”式的隐蔽行動成為優選。(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