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李安導演,或許很多人馬上聯想到的是《卧虎藏龍》,畢竟,這部電影囊獲了衆多電影大咖:周潤發、章子怡、楊紫瓊等,而且還是華語電影曆史上,第一部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電影。《卧虎藏龍》拍攝于2000年,這時,李安作為導演的拍攝水平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不過,李安早期導演的作品,仍舊能看出他的功力和深度。比如這部拍攝于1994年的《飲食男女》。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上世紀90年代,在台北的一處老宅裡,住着一家四口人:退休的頂級名廚朱爸,還有三個性格各異的女兒。朱爸每周都要為一家人準備一桌豐盛的晚餐,以此來維系家人之間的感情。然而這個家庭中卻隐藏着許多矛盾,父女之間、姐妹之間。而三個女兒在各自的情感生活中也遇到了不同的問題。整部電影用做菜展開,并穿着在整個故事過程中,而在這其中,亦藏着不少關于生活的奧秘。
家人之間,“情”永遠排第一在朱家這個家庭裡,藏着太多的矛盾。實際上,朱家也是典型的中國式家庭的縮影。
朱爸和家倩的矛盾:
其實朱爸最愛的女兒是老二家倩,這個女兒最像他死去的妻子,而且從小聰明漂亮。家倩小時候,朱爸還總帶着家倩去大廚房學做菜,因為家倩喜歡做菜。可見以前家倩和父親關系是極好的。他們父女關系開始出現矛盾,是因為在家倩選擇職業的這條路上,朱爸為家倩做了決定。他認為女兒做這個行業并不風光,于是他讓家倩學習、深造,而家倩也成了公司的高管。
從電影的開頭我們就得知,家倩不願意回家吃飯,但周日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是他們家的慣例,也是聯絡感情的方式。然而和朱爸同在一張桌子上時,三言兩句之間氣氛就不太對了,家倩索性決定買套房子搬出去住。
看到這裡,或許有人會問,朱爸到底做錯了嗎?其實,這也是中國式家庭裡,父母與子女矛盾的主要來源之一:父母打着愛的名義,來左右子女的人生。
家倩按照父親給她定的人生計劃,如今成了一名高級白領,她并不十分喜歡這份工作,而且因此造成了父女間的矛盾。可是難道朱爸錯了嗎?并沒有,因為畢竟這份工作在世俗看來是體面的,而且這份工作也給家倩帶來豐厚的收入,他人的尊重,以及發揮她聰明才智的平台。
二女兒家倩
假設家倩如她所願,按照她自己的想法,沒去讀書深造,而是成了一名大廚,她就會對自己的職業滿意嗎?未必如此。所以說,在選擇職業的這件事情上,不管作為家長的朱爸,還是家倩自己,他們的想法都沒有錯。如果要通過講道理來解決他們之間的矛盾,是行不通的。
家珍和家倩的矛盾:
家珍是三個女兒中年紀最大的。作為長女,在母親死後,家珍就擔負起了照顧父親,照顧妹妹的責任。在她心目中,家,是最大的,她認為這是她的責任,為此,她還撒了個大謊:自己如今不想戀愛不想結婚,是因為被當時的大學初戀傷透了心,所以再也不願意踏入男女關系。
“長兄如父”,這話出自《孟子·跬道》。作為家中的老大,要承擔起家庭的責任,這是自古就流傳下來的傳統。家珍作為長女,而且在母親早逝的情況下,她早已扮演起一個“母親”的角色。
她不像三妹家甯那樣活潑,也不像二妹家倩那樣從小跟在父親身後,她就像家倩說的,她把自己當成這個家的“家長”。然而是“家長”,就不能是姐妹了,也因此,她與家倩之間總是會有摩擦,因為她們從未像姐妹一樣交談過。家倩讓家珍不要把這個家當成她的全部,要為自己的将來考慮。家珍一聽就發火了,因為她一直為這個家付出的原因在于:這裡是爸的全部,這個家不能散,她要守着這個家,為此,她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她可以不嫁人。她認為家倩要給自己說教,要講道理,可是她有她自己的道理,她有自己所持守的原則和信念。
可是,在“家”這個場合中,在“家人”之間,“理”永遠不能,也不應該排在第一位,“情”才永遠是第一位。
所以,當家倩懷疑朱爸得了重病瞞着她們的時候,她内心慌亂了,她試探性地問朱爸身體是否還好。而當她用所有的積蓄買的房子成為爛尾樓被騙後,她心裡反而輕松了許多,因為她仍舊有家可住,那個和姐妹,和父親在一起的老家。當朱爸的好友溫師傅住院後,是家倩一直陪着朱爸忙前忙後;溫師傅去世後,也是家倩陪在朱爸左右,安慰他、開導他。而在電影的最後,家倩辭去了去阿姆斯特丹的工作,轉而研究起做菜來。而家倩與朱爸,也得到了和解。
而家倩和家珍,也在家甯有了新的家庭,離開這個家後,一次談話的沖突中,兩個人有了第一次内心深處的溝通。家珍以為家倩一直讨厭自己,而家倩卻以為,自從母親去世後,這個做起“家長”的姐姐,就再也不願意作為姐姐的樣子聽她傾訴,和她分享了。
家倩和大姐家珍
這就是家人。雖有矛盾,但這種血濃于水的情,是怎麼撕扯都無法斷裂的。就像朱爸說的:“其實一家人,住在一個屋檐下,照樣可以各過各的日子,可是從心裡産生的那種顧忌,才是一個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這句話出自于《禮記·禮運》。“飲食”指的是食欲,男女指的是性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意思就是,吃飯喝水和男女之間相互吸引、異性間追求愛戀是人的本性,是人最基本的欲望。
《飲食男女》這部電影中有四條故事線:三條明線和一條暗線。三條明線是朱家三個女兒家珍、家倩、家甯的感情發展,一條暗線是朱爸個人的感情生活。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說,這是多線叙事結構。
随着女兒們各自情感生活的進展。大女兒家珍比較保守,自傲的同時又有些自卑,作為家中長女,她并非不願意出嫁,她也期待熱烈的愛情;二女兒家倩漂亮聰明,又有令人羨慕的工作,她對待戀愛的方式也比較開放,和前男友一直保持性關系;小女兒家甯活潑善良,在家人看來她也是最乖巧的一個。
然而劇情發展令人意外的是,小女兒家甯是最先找到另一半,搬出這個家的第一個女兒,而且是未婚先孕。随後大女兒家珍也宣布了自己和丈夫已經結婚的消息,并且當晚急匆匆就搬出了家,和自己的丈夫住在一起。反而是二女兒,經曆了兩段感情經曆後,最終還是一個人。
随着三條明線進展的同時,朱爸的感情線,這條暗線也慢慢浮出水面。在全家人聚餐的宴席上,朱爸和錦榮向一家人挑明了他們要戀情,以及他們想組建家庭的消息。電影發展到這裡時,或許很多觀衆和讀者會覺得有些太突兀,朱爸和錦榮的感情怎麼來得這麼突然。其實,這才是李安作為一個導演,和一個烹饪家的高明之處(電影中的每一道菜李安都會做),火候,剛剛好。
電影一開始,朱爸就接了個電話,我們不知道是誰打來的,隻知道電話這頭,朱爸這位頂級廚師在細心指教電話那頭的人如何做菜。最後還說了一句:“今天不說。”
看到後來我們就知道,這裡的“今天不說”,就是今天先不提他和錦榮的戀情,朱爸的表情很複雜,一方面他很在意女兒們的看法,而且,錦榮又是女兒們的好姐妹,如此大的年齡差,這段戀情,女兒們多半是不會同意的;另一方面他也是“飲食男女”中的一員,不能免俗。
緊接着,當天晚上,錦榮就攜帶女兒姗姗來朱家拜訪。錦榮第一句問的是:“朱爸呢”然後女兒姗姗又說道媽媽把魚煎糊了的事。這就對應了朱爸一開始接的那通電話裡說到魚該怎麼做的情節。
後來,朱爸和好友溫師傅喝醉,說了那句點題的話:“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
電影中還提到,朱爸抄補腎的方子,“天師曰:補腎之方,人參三兩、肉桂三兩、海參八兩”。
錦榮做的便當比較難吃,朱爸就每天給姗姗開小竈,然後替姗姗吃掉了媽媽錦榮每天給她準備的便當。
朱爸對待錦榮的母親梁伯母的态度也一直是恭恭敬敬,不敢怠慢。
故事在緩緩前進,就像做菜,料都準備好了,菜也已經下鍋了,鍋裡的菜在慢慢炖着,等到電影最後,朱爸表明想要和錦榮組建家庭的時候,是火候剛剛好的時候。李安導演做菜和拍電影掌握的分寸和力道,如此恰如其分。
李安導演就像庖丁解牛一樣,每一刀都遊刃有餘,在他手中,即便是生活中最細碎的情節,也能成為藝術。
在父母老去時,為人子女該如何對待他們?以前會有四世同堂,幾代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集體活動用來維持家庭關系的客觀條件很充足。然而,随着時代的發展,随着獨立意識和獨立人格的培養,人們走出家庭,成為獨立的個體是必然的事。可這勢必會又會生出新的問題,那就是,在父母老去時,為人子女該如何對待他們,或者說,如何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是這部電影向觀衆提出的一個問題。
朱爸從電影開始就想表明自己和錦榮的戀情,然而他卻一直隐忍着,不敢宣之于口。朱爸是一個傳統的父親的形象,他隻是默默地位女兒們付出,卻不善言辭。
而最後,當他宣布和錦榮想要結婚的消息時,女兒們馬上也是持反對的态度,因為在女兒看來,這首先是對死去母親的一種背叛,而且父親跟她們從小的好友,而且是大女兒的同學錦榮結婚,這是不合常理的,她們不能接受。
這三個女兒的反映,也是現實生活中,許多子女對自己年邁父母的反映,一味地索取,而忽略了父母最需要的,是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安慰。
比如,老年人買保健品被騙的事屢見不鮮,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老人的情感缺失所造成的。騙子們最常采用的騙術,是先和老人套近乎,喝茶、聊天、噓寒問暖,在這種“溫柔的陷阱”中,老人會不自覺落入對方的圈套。
想想看,如果我們的父母年老後單身的情況下也遇到了自己想要重新組建家庭的另一半,我們的态度又會如何? 李安導演在電影中,最後讓朱爸和錦榮終成圓滿,或許也是想告訴我們:我們老去的父母也需要用愛來填滿他們的精神和情感世界。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準備好了才下鍋。”人生在世,在有限的世界裡,去愛我們的家人,去關懷彼此的需求,去解開家人之間那些看似難解的結。就像《請回答1988》裡說的:
或許家人最不懂,但懂不懂有什麼可重要的呢,最終,消除隔閡的,不是無所不知的腦袋,而是手拉手,堅決不放手的那顆心,歸根到底是家人,别說是英雄,哪怕是英雄他爺爺,最後那一刻,也要回到家人身邊。出了家門從外面世界所受的傷害,各自在生活中留下的傷疤,甚至,把家人留給我們的傷痕也會來撫摸的最後一個安慰,歸根到底是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