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雪沖寒拆嫩黃
——詠迎春花古詩詞賞析(二)
王傳學
北宋詩人韓琦的《中書東廳迎春》,生動地描繪了迎春花的風采品格:
複闌纖弱綠條長,帶雪沖寒拆嫩黃。
迎得春來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
“中書”,即“中書門下”的簡稱,為北宋最高行政機構。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六月,韓琦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成為宰相。
新春佳節,人們都在贊美“百卉前頭第一芳”的梅花。可是詩人卻留意到:“帶雪沖寒”的迎春花也在悄悄地開放,為人間傳遞着春天的信息。
在群芳譜中,迎春花再平凡不過了:花朵小,姿容平常,又無香氣。然而,在這首詩中,迎春花卻獨有其新意。
“複闌纖弱綠條長,帶雪沖寒拆嫩黃”,詩人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先描寫了迎春花枝條綿長,隻能依附在欄杆上,仿佛給人一種孱弱不經風雨的印象;而後又贊她“帶雪沖寒”,從這一對比中,突出了迎春花柔弱中蘊藏着剛毅的性格,不畏風雪,沖寒競放。
當然,迎春花之所以令人贊美,不僅是因為她有頑強的生命力,更難能可貴的是她那種迎來春光而從不自我炫耀的精神。詩的後兩句“迎得春來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熱烈地歌頌迎春花,雖趕在百花前頭迎來春光而“不自足”,并能同百花“共芬芳”的品格,确實可以和“俏也不争春”的梅花相媲美。
讀完全詩,讓人耳目一新,我們仿佛看到,在凜冽的寒風中,那一簇簇金黃色的、形如小喇叭的花朵,密密地點綴在碧綠的枝條上,争先恐後地綻放,遠遠望去,黃澄澄的一片,猶如掉落在大地上的一條金帶。這些小巧玲珑的迎春花,以其淡雅素裝、樸實無華的風貌,首先揭開了春天百花園的帷幕,緊跟在她後邊的,便是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
北宋詩人劉敞的《閣前迎春花》,表現了迎春花不畏嚴寒、率先報春的特點:
沉沉華省鎖紅塵,忽地花枝覺歲新。
為問名園最深處,不知迎得多少春。
劉敞是北宋史學家、經學家、文學家。字原父,慶曆六年與弟劉攽同科進士,以大理評事通判蔡州,後官至集賢院學士。與梅堯臣、歐陽修交往較多。為人耿直,立朝敢言,為政有績,出使有功。他學識淵博,與弟劉攽合稱為北宋二劉,著有《公是集》。
迎春花雖無驚世之美貌,也無迷人之芳香,然而它卻能在春節将臨、百花凋零的冬末,沖寒冒雪地熱烈綻放。正惟如此,它才被譽為春天的使者,春天的象征,才受到曆代詩人的喜愛,成為吟詠的對象。同時,人們在寫迎春花時,也大多突出其不畏嚴寒、率先報春這一特征。這首詩通篇不寫迎春花的枝條和花朵,獨獨抓住它“報歲迎春”這一典型特征大作文章,實在是突出重點、節省筆墨的高明寫法。
“沉沉華省鎖紅塵”,“省”,古代稱王宮禁地。加“華”字為稱美之詞。“紅塵”,是指鬧市的飛塵。這句是說在漫長的冬季裡,王宮禁地與鬧市區隔離開來,充滿陰沉郁悶的氣氛。詩題“閣前迎春花”中的“閣”,當指北宋皇家藏書的樓閣,位置就在“華省”之中。詩人曾任翰林侍讀學士,陪伴宋英宗讀書,所以他是會經常出入于“華省”之中,上下于藏書閣之内的。“忽地花枝覺歲新”,忽然看見綴滿鮮花的樹枝,才感到新的一年來到了,一切都是那樣的清新可愛。久困在嚴冬之中,滿目衰枝枯樹,一旦看見迎春怒放的花枝,怎能不叫人精神為之一振呢?上句是“沉沉華省”,下句是“忽地花枝”,詩人正是在這對比鮮明的描寫中,形象生動地表現了自己初見迎春花時的喜悅心情,讓人感到詩人仿佛正在伸出雙手,擁抱花枝,擁抱春天。
接下來,詩人并沒有具體描述花枝的形态,而是抓住迎春花的“迎春”二字,發出了“為問名園最深處,不知迎得多少春”的問訊。這一問,既在篇末點了題,也可以引發讀者無盡的情思。是啊,名為迎春,偏又開在名園最深處,究竟能迎來多少春天呢?這是個無法回答的問題,因為它隻可意會,不可言傳,不同的讀者,自可以做出不同的理解。然而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随着迎春花的開放,歲畢竟新了,春也畢竟來了,而這也正是本詩歌詠迎春花的意蘊所在。
寫詩貴在用簡潔的語言,傳達豐富的意蘊。這首詩可謂做到了這一點。在四句二十八個字當中,詩人采用對比、設問等手法,避實就虛,含蓄生動地禮贊了迎春花,表達了自己對迎春花的深切喜愛。
北宋詩人晏殊的《迎春花》,突出了迎春花不畏春寒、綻放迎春的英姿:
淺豔侔莺羽,纖條結兔絲。
偏淩早春發,應诮衆芳遲。
晏殊以詞著于文壇,尤擅小令,有《珠玉詞》一百三十餘首,風格含蓄婉麗,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閑情緻,頗受南唐馮延巳的影響,與歐陽修并稱“晏歐”。
前二句“淺豔侔莺羽,纖條結兔絲”,“侔”,相等。“兔絲”,植物名,即莬絲子,靠攀附于其它植物生長。這兩句描寫迎春花的顔色和枝條。其花的顔色淺黃與黃莺的羽毛相似,其枝條纖細柔弱結成網狀,像菟絲子一樣善于攀附其它植物。迎春花的花色、枝條是那樣的普通、柔弱,似乎毫不起眼。
後二句“偏淩早春發,應诮衆芳遲”,詩人筆鋒已轉,寫春寒料峭,唯有迎春花在凜冽的寒風中展露自己美麗的身段,迎接春天的到來。她在心裡默念着,其它嬌嫩的花呀,你們又何時綻放呢?
整首詩先抑後揚,突出了迎春花不畏春寒、綻放迎春的英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