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養殖新技術方法簡介圖?淺析泥鳅養殖技術要點,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泥鳅養殖新技術方法簡介圖?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泥鳅養殖新技術方法簡介圖
淺析泥鳅養殖技術要點
_林金棟
泥鳅屬鳅科,被稱為“水中之參”,是溫水性底栖魚類,泥鳅對環境适應能力強,容易養殖,生産成本較低,運輸方便。筆者于2019-2020 年在大田縣福瑞漁業專業合作社開展泥鳅養殖試驗指導,現将試驗技術要點總結如下,供養殖者參考。
一、場地選擇
1.養殖條件:選擇陽光充足、水源豐富無污染、進排水方便、地形有起伏的地方,電力完善,交通便利。
2.池塘的建造:東西走向,長方形結構最好,池埂要夯實堅硬,以防泥鳅鑽洞逃走,池深 1.5 米,面積控制在1-1.5畝為宜,這樣有利于生産管理,在池子一邊的上方設置一個進水口,對應的另一邊池子底部設置一個出水口,可開關,溢水口和正常水位相平,同時要在池子周圍及進出水口布設防逃網,池塘四周和上方架設網片,防止青蛙、蛇、老鼠和鳥等動物進入捕食泥鳅。
二 、鳅種來源與放養
1.鳅苗的選擇
幼苗要求規格大小整齊,體質活潑健康,無病無傷、無畸形,體色以青灰色或桔黃色為佳,幼苗放養前用濃度 4% 左右的食鹽水浸泡 4-5 分鐘消殺入池,投苗後全池潑灑應激甯等以減少苗體的應激反應,第二天再全池潑灑消毒液。
2. 鳅苗的投放:投入鳅苗前15 天放水 20cm 水位,每畝 100kg生石灰全池潑灑消毒,一周後放水至60cm,然後用微生物制劑培養水質,使水中含有豐富的輪蟲、桡足類、枝角類、小型甲殼類動物和各種藻類,以供幼苗食用。放苗時間一般選擇在 4、5 月份,放養規格為 3-4㎝的鳅種,以 100-150 尾/m 2 的密度投放,水源條件好、技術力量強的可适當增加放養量。
三、飼養管理
1.飼料投喂。泥鳅适宜生長溫度為15-30℃,水溫在25-28℃時生長最快,所以泥鳅的生長季節在 5-10 月份。食料以人工配合飼料為主,泥鳅的投飼必須堅持四定原則,即“定時、定點、定質、定量”。一般泥鳅養殖過程的飼料分為三個階段,即破碎料、小顆粒料和大顆粒料,日投餌率應控制在6-8%範圍内,特别要注意的是泥鳅是直腸子,要防止因喂食過量而引起腸炎病及肝膽綜合症等疾病。
定時:每天定時投喂,一般在早上 7 點和下午 5 點左右投料。泥鳅前期投喂飼料可以少量多次,正常水溫可投喂3-4次,早晚可多喂;定點:飼料實行定點投喂,讓泥鳅形成集中進食的習慣,減少飼料浪費,也便于觀察泥鳅的進食情況,及時調整投餌量。剛投苗時四周設置 8 個投餌點,後慢慢從兩邊往其中一個投餌點集中投餌,最後隻留下一個投餌點;定質:飼料必須新鮮、營養均勻,嚴禁投喂變質的飼料,最好購買有品牌保證的飼料,不要随意更換生産廠家,以免影響泥鳅的進食;定量:每天的投喂量根據泥鳅的生長、進食、水溫、天氣等情況适時調整,泥鳅具有貪食性,投喂量以每次半小時内吃完為準。
2.水質管理。泥鳅池塘的水質把握“肥、活、嫩、爽”原則,泥鳅在生長過程中,排除的糞便還有沒有吃完的飼料沉入池底,會造成池塘底部發臭、酸,以及氨氮、亞硝酸鹽等偏高,所以要定期對地質進行改良,一般半個月為宜,下午進行改底,同時第二天早上配合微生物制劑使用效果更好。有條件的地方,每周換水五分之一,注意雨季排水引起的水質變
化,一般15天消毒一次。
3.巡池管理。每天要定期巡池,主要觀察泥鳅的活動情況、水質變化、防逃網有無破損、有無敵害生物進入等,特别是下雨天氣,更要注意水量的變化,既不能全部放掉生物餌料豐富的水體,又要防止雨量過大漫池使泥鳅逃逸造成損失。
四、病害防治
提倡健康生态養殖,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合理使用藥物,嚴禁使用違禁藥品。泥鳅的常見病一般有赤皮病、水黴病、打印病、車輪蟲病、舌杯蟲病、氣泡病及其他敵害等,采用一般的藥物都可以治療,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1. 赤皮病:患病泥鳅體表局部或大部出血發炎,身體兩側及腹部尤為明顯;鳍條基部可見充血,鳍條末端會腐爛,鳍間組織破壞。防治方法:①盡量減少抓捕泥鳅或者運輸等造成的擦傷或碰傷,每次抓捕或者運輸後使用藥物進行消毒,使用聚維酮碘(含有效碘1.0%)1-2mg/L全池潑灑;②發病池用漂白粉 1mg/L 全池潑灑。
2. 水黴病:表現為病鳅行動遲緩,食欲減退或消失,身體表面長有白色絮狀物,最後衰弱死亡。在孵化季節比較流行,會造成大批受精卵死亡。防治方法:①鳅種下塘前用4%食鹽水浸浴;②避免魚體受傷,真菌往往會在受傷部位寄生繁殖;③泥鳅發病時用濃度為400mg/L的小蘇打和食鹽混合液全池潑灑。
3. 打印病:患病泥鳅身上有病竈浮腫,一般呈圓形、橢圓形,浮腫處有紅斑。患處主要在尾柄兩側,像打上印章,故名打印病。
7-9 月份為流行季節。防治方法:①用漂白粉化水,全池潑灑,使池水的濃度為1mg/L;②每立方米用 2-4g 的五倍子進行全池潑灑,連續使用3天。
4.寄生蟲病:如車輪蟲、舌杯蟲等,寄生于鰓部和體表。患病後食量減少,離群獨遊,嚴重時蟲體密布,如不及時治療,輕則影響生長,重則會引起死亡。流行于5-8 月份。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清塘後再放養泥鳅;②發病後每立方米水體用 0.5g 硫酸銅和0.2g 硫酸亞鐵合劑全池潑灑殺蟲;③每立方米水體用 0.7g 的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
5. 氣泡病:症狀表現為泥鳅吞吐氣泡,浮于水面無法下潛,腹部鼓氣,苗期易發生。防治方法:合理投喂,防治水質惡化。發病後立即加注新水,并用食鹽化水潑灑,每畝水面用食鹽4-6kg。
6. 其他敵害:主要有水生昆蟲、魚類、蛇、蛙等。防治方法:①養殖泥鳅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徹底清塘;②進、排水口設置密網;③若發現池中有水蜈蚣,可用90%的晶體敵百蟲以5mg/L的濃度全池潑灑清除。
五、捕獲
在池子的排水口外套一張網,随着水從排水口流出,泥鳅就慢慢集中到集魚坑,這時有部分泥鳅跟着水流出到張網,然後用水沖集魚坑,使泥鳅全部集中于張網。泥鳅捕獲時,采取捕大留小的辦法,以确保有一定數量的鳅苗,便于繼養和提高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