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樓,是福建特有的鄉土民居建築。土樓的形狀很奇特,有圓有方,規模宏大又形制特殊。福建土樓目前現存的有三千多座,大部分都建于清代。明代土樓也有,但不過幾十座。對于土樓究竟産生于什麼時候,有史志載。萬曆時的《漳州府志*兵防考》說,“漳州土堡,舊時尚少,惟巡檢司及人煙辏集去處設有土城。嘉靖四十年以來,各處盜賊生發,民間團築土圍、土樓日衆,沿海地方尤多。”
如果說土樓是日常民居的話,土堡就帶了防禦性質,屬于寇匪來襲時候的村民避難所。土堡外牆堅固,牆頂有跑馬廊,環周有瞭望兼射擊的鬥式條窗,四角有碉樓。土堡往往建于視野開闊的田野或是有屏障的山崖、有壕塹的河岸等等。土樓是福建以往曆史件下的産物,土樓的修建有其特定的自然環境。土樓的主要分布地區是閩西南山區,因為這一帶在曆史上交通閉塞、匪患滋盛,不同宗族間的沖突又很激烈,這種社會不安定的條件下,于是土樓這種居住形式就興盛起來,并由此演變出很多形式而且滋生了在這樣特定形制民居上的文化内涵。
目前,有确切紀年的早期土樓是建于嘉靖三十九年的一德樓,位于漳浦縣馬坑村。土樓的造型其實變化很多,但最常見的還是圓形和方形。除了造型的區别之外,福建土樓的内部結構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内部有通廊的客家土樓,還有一種是内部單元式的閩南土樓。也就是說,很有可能兩座土樓從外觀上看毫無區别,而内部卻完全不同。内部有通廊有很好的公共性,内部自成單元則更強調私密性。
福建土樓的特點是單體建築又體量龐大,從建築原理上說:夯土牆和木結構共同承重。因為居住和防衛合為一體,所以土樓外部環周的夯土牆特别堅固。土樓外周夯土牆高達十幾米,厚度從一米到數米不等,以卵石或古塊堆砌牆腳。土樓外牆上遍布射擊孔,并且一樓和二樓沒有對外的窗戶,這都是為了防衛和抵禦。一座土樓隻有一個大門,大門是木質的,又厚又重,還要包上鐵皮。門頂上還有注水孔,這是為了防禦火攻。土樓内部有水井、有糧倉,可以長期固守。
從外部環境來說,土樓往往與自然環境結合得非常完美巧妙,總能因地制宜地利用山谷間的狹小平地,然後就地取材建起土樓。土樓内部也和中原傳統建築一樣有中軸線,布局對稱,在中心位置設立祖堂。歲時祭祀祖堂禮儀很隆重。但是在居住時往往又一個大家族幾百人各個家庭不分長幼尊卑,環周平均布置居所,這一點又和傳統的尊卑觀念不同。
著名的土樓很多。比如龍岩永定的“承啟樓”,這是客家人居住的内部有通廊的典型圓樓代表。承啟樓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間,清康熙時竣工。承啟樓的外圍直徑有七十三米,高十六米,一共四層,每層七十二個房間,全樓一共有四百多個房間,最多的時候住過八十戶家庭,八百多個人。
土樓作為福建的鄉土建築,既有傳統建築的特點,又融合了地域特點,因此個性鮮明,這裡有當地風俗,這裡有民間信仰,這裡是福建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