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可以說是一個風水嶺,人生已過半載,很多人身上都有多個身份,為人父母,也有自己的子女,在自己的父母眼裡可能還是孩子。生活中,不少朋友都發現,過了50歲,往往感覺渾身沒勁,整個人懶洋洋的,有人會覺得這是老了,是正常的,也有人認為這不僅是老了,而可能是生病了,這種情況是否正常呢?是疾病的預示嗎?該怎麼辦才好?今天這篇文章我就和大家聊一聊,并給出一些建議,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50歲後,覺得渾身沒勁,懶洋洋的,是怎麼回事?跟疾病有關系嗎?
可能跟多個原因有關,下面一一為大家介紹下,大家可以對照自己的情況看看更傾向于哪一種:
> 因為衰老,一時半會難以接受,感到焦慮,還沒有到享福的年紀,依舊有壓力
雖然我們都知道變老是不可避免的,但當它真的來臨時,很多人的心态是會發生變化的,不願意自己衰老,有的人還會覺得自己老了就沒用了,反而給家人帶來負擔,容易多想。想得多了,消極負面的情緒比較多,整個人自然就沒勁,做事情也沒啥動力。雖然已經年過半百,不過上有老下有小,依然有壓力,長期處于這種情緒中,是容易影響健康的,這段時間可能就會總感到渾身沒勁,沒有精氣神。
> 可能跟甲減有關
可能很多人都覺得這是在年輕人身上常見的問題,尤其是女性,但其實老年人身上也會出現。而老年人甲狀腺功能減退症與年輕人相比,更容易被大家忽視,部分患者會出現身體疲勞、乏力、遲鈍、味覺減退等表現,但常常被誤以為是正常衰老引起的,沒有得到及時地重視,故而引起漏診。另外,對于老年人來說,若該問題長期沒有得到緩解,容易引起水腫,影響到心肌健康,可能會增加心髒病風險。
> 可能跟低鉀血症有關
該問題在夏冬較為多見,人容易感到全身疲乏無力、肢體發麻,還容易伴有肌肉酸疼感,容易被大家誤以為是更年期引起的,從而忽視。一般來說,體内血鉀水平在3.5-5.5是正常的,若過低,會影響到神經、心血管、消化、内分泌等多個系統的正常運轉,進而引起渾身乏力、食欲不振等不适表現。
> 從中醫角度上,這可能跟氣虛有關
中醫上認為,人的生命活動即元氣升降出入的運動,因先天因素或者勞損過度等後天因素引起了氣虛,容易對五髒産生影響,産生的表現涉及全身多個方面。從整體上講,人就容易感到渾身沒勁、不想說話,懶洋洋的,還容易出汗,從局部講,不同部位的“虛”引起的表現也有一定的區别,比如腎氣虛容易引起神疲乏力、健忘、眩暈,脾氣虛對消化的影響較大,容易引起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舌苔單薄。
由此可見,人過了50歲,總感覺渾身沒勁,有可能是心理因素在作怪,是自己的“心病”,也有可能跟身體健康狀況有關,比如上面所說的後三個問題。原因已經找到了,那麼怎麼調理好呢?下面的建議,希望對大家有用:
一:先要調整好心态,正視并面對衰老。
不要胡思亂想,隻是老了,不是沒用了,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況且,50歲還不算老人,60歲不過還是年輕的老年人。心态年輕,每天多笑笑,免疫力也會更好,人更有精氣神,也是有利于預防疾病的。
二:注意各種營養物質的合理補充。
50歲後,人的吸收和消化能力在下降,代謝也變慢了,營養全面且均衡,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才會更好。雖然在飲食上确實有注意的地方,但對許多中老年人來說,可能關注點卻放錯了,走入了不少進補的誤區,如濫用保健品、盲目補鈣。
建議50歲後,吃的食物種類可以雜一點,不要隻吃素不吃肉。如果有朋友想通過服用中藥調理身體,比如緩解氣虛的現象,建議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要自行服用,比如有的人認為人參和黃芪都可以補氣,随便吃哪個都行,但其實不一樣,選擇适合自己的才能起到作用。
綜上所述,人過了五十歲總覺得渾身沒勁,懶洋洋的,可能跟以上這幾個原因相關,不一定就是生病了,若同時還伴有其他不适,可以逐一排查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