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按科分類,旨在介紹相關植物,不推薦、不鼓勵、不負責。
十字花科一、荠/Capsella bursa-pastoris
荠菜
荠菜是接受度最高的野菜,沒有之一。幼時“基生葉叢生呈蓮座狀,大頭羽狀分裂”,抽薹則老不堪食。由于環境和氣候不同,形态會有些差異:幹旱貧瘠土地上的荠菜,葉子裂片通常較細碎,顔色發灰,且有絨毛;肥沃、濕潤的土地上則可能相反,要注意分辨。
荠菜富含葉醇,有獨特的青草香味,注意其細長的主根亦可食,味道“有點甜”,可以剁碎做餡兒,扔了可惜。
二、碎米荠/Cardamine hirsuta
碎米荠
碎米荠不是荠菜,有點像南方的西洋菜。花和荠菜相仿,但果實為長角果,荠菜則為心形的短角果。莖直立或斜升,葉子為奇數羽狀複葉,基生葉散亂,不呈蓮座狀。通常生長在水邊。這種野菜在北方少有人問津,味道不如荠菜。
三、蔊菜/Rorippa indica
蔊菜
蔊菜的幼株
植株粗壯,葉子形态變化多端,通常大頭羽狀分裂,花黃色,長角果為線狀圓柱形。各地俗名不一,如塘葛菜、香荠菜、野油菜或幹油菜等。老廣特别喜歡蔊菜,老株整棵煲湯,據說别有一番滋味,不過北方吃的不多。另有同屬沼生蔊菜、風花菜(球果蔊菜),略。
四、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
播娘蒿
播娘蒿
明明是十字花科,卻長了個菊科蒿屬的模樣,其葉為3回羽狀深裂,末端裂片條形或長圓形,故名為“蒿”。幼株時呈灰綠色,與成株區别差異較大,我的老家稱之為“蜜蒿”,我外婆曾用它來做鹹粥,青島部分地區有用它來做餡兒包包子的習慣。
菊科五、刺兒菜/Cirsium arvense var. integrifolium
刺兒菜
絲路薊的變種。又名小薊,老家呼為“萋萋芽(音)”。頭狀花序粉紅色;葉橢圓形、長橢圓形或橢圓狀倒披針形,葉緣有細密的針刺。幼嫩莖葉用開水焯去苦味,涼拌煎蛋均可。民間傳言此物有止血之功效,吃倒是其次,不過我不信這一套。
六、中華苦荬菜/Ixeris chinensis
中華苦荬菜
即一般意義上的苦菜。基生葉狹長,長橢圓形、倒披針形、線形或舌形,或全緣或分裂,一般呈灰綠色;莖葉内有白色乳汁;小花多數黃色,稀白色。味略苦,宜全株帶根洗淨,蘸醬生嚼,據說能下火。嗯,我還是不信。
七、尖裂假還陽參/Crepidiastrum sonchifolium
尖裂假還陽參
原名抱莖小苦荬,青島民間稱之為“苦碟菜”。基生葉蓮座狀,葉型變化很大,一般為匙形至長橢圓形,不裂或大頭羽狀深裂。食用方法和中華苦荬菜相同,生逮即可。
八、長裂苦苣菜/Sonchus brachyotus
長裂苦苣菜幼株
長裂苦苣菜
膠東一帶稱之為“曲曲菜”,主要指幼株,成株沒人吃。基生葉狹長,長橢圓形、匙形、披針形、倒披針形或線狀長橢圓形,葉全緣或有刺尖;莖生葉羽狀深裂。可焯熟涼拌。另有同屬苦苣菜,按下不表。
九、翅果菊/Lactuca indica
翅果菊幼株
幼株亦稱“苦菜”或“苦麻菜”,我曾在青島膠南見農民專門栽培。葉子尖頭,羽狀深裂,有苦味兒,焯過之後長時間浸泡可祛除苦味。
十、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蒲公英
即婆婆丁,這種大概是人就認識。葉全部為基生葉,無莖生葉,倒卵狀披針形、倒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邊緣有時具波狀齒或羽狀深裂,常見的為倒向羽狀深裂。可焯熟涼拌、蘸醬生吃、剁碎做餡兒或煎蛋,甚至做湯,吃法多種多樣。蒲公英有人工栽培品種,但尚未推廣,可能是因為種子不好收集......
苋科(包括原藜科)十一、皺果苋/Amaranthus viridis
皺果苋
老家叫它“野苋菜”,以區别于栽培的紅苋。莖直立,葉子葉片卵形、卵狀矩圓形或卵狀橢圓形,圓錐花序頂生。嫩莖葉可食,素炒做粥涼拌均可,但本種亞硝酸鹽含量高,花果期尤甚,注意不可多食。常見的還有綠穗苋、反枝苋、凹頭苋等,形态略有差異但吃法相同,略。
十二、藜/Chenopodium album
藜
原屬藜科,後藜科并入苋科,即灰灰菜或灰條菜。莖直立,葉片菱狀卵形,上面通常無粉,有時嫩葉的上面有像胭脂一樣的紫紅色粉,葉子背面也有點粉。嫩莖葉涼拌、粉蒸,或做餡兒。傳說有小毒,不宜多食。另有小葉藜、灰綠藜等,略。
十三、堿蓬/Suaeda glauca
堿蓬
青島謂之“灘甲(音)菜”,沿海鹽堿地多有分布。莖上部多分枝,葉絲狀條形,半圓柱狀,稍向上彎曲。嫩莖葉可涼拌或做餡兒,味美,個人認為遠勝苋菜和灰灰菜。
十四、地膚/Kochia scoparia
地膚
掃帚菜
俗稱掃把菜或掃帚棵。莖直立,高達1米,基部分枝;葉扁平,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嫩莖葉焯水涼拌、做餡兒,或煮湯。另有園藝變型掃帚菜/f. trichophylla,分枝繁多,植株呈卵形或倒卵形,葉較狹,栽培作掃帚用,亦可做蔬食。
石竹科十五、長蕊石頭花/Gypsophila oldhamiana
長蕊石頭花
長蕊石頭花的花序
這種在青島廣受歡迎,俗名山菜、山螞蚱菜或山古紮(音)。莖叢生;葉長圓形,稍肉質;傘房狀聚傘花序較密集,白色或粉色。隻取嫩尖食用,一般是焯熟用花生碎假油鹽涼拌,或剁碎做包子餡兒,需多放油方臻其妙。
十六、麥瓶草/Silene conoidea
麥瓶草幼株
麥瓶草
俗名面條菜。莖叢生;基生葉匙形,莖生葉長圓形或披針形;花萼圓錐形,基部臍形,果期膨大,花瓣粉紅色。嫩莖葉可加面粉蒸食,或做包子餡兒。
馬齒苋科十七、馬齒苋/Portulaca oleracea
馬齒苋
北方的馬齒苋科植物僅此一種,俗名馬蜂菜或螞蚱菜。莖葉均為肉質,莖伏地鋪散,圓柱形,葉互生,有時近對生,葉片扁平肥厚,倒卵形,似馬齒狀。全株可食,幼嫩尤佳,口感脆嫩黏滑,略酸,鮮食不如曬幹後食用。小時候常吃幹馬齒苋做餡兒的包子或菜餅,懷念至今。
大戟科十八、鐵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鐵苋菜
大戟科中有毒植物衆多,但該種卻可以吃,俗名“鐵苋頭”。其小枝細長,葉膜質,長卵形、近菱狀卵形或闊披針形,邊緣具圓鋸。嫩莖葉可炒食、煎餅,或做湯。
車前科十九、車前/Plantago asiatica
車前
俗名車轱辘菜、牛耳朵草、豬耳草等。葉基生呈蓮座狀,薄紙質或紙質,寬卵形或寬橢圓形,穗狀花序3-10個,細圓柱狀。嫩葉可焯熟涼拌、做餡或炒食。常見的還有平車前、大車前,略。
桔梗科二十、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
桔梗
桔梗根
即朝鮮族民歌中的“道拉基”。多年生草本,莖高20-120厘米,極少上部分枝;葉全部輪生,部分輪生至全部互生,葉片卵形,卵狀橢圓形至披針形;花大,藍色或紫色。供食用的是桔梗的根,一般用于腌制鹹菜,青島人喜歡裹面粉油炸,并美其名曰“崂山參”。
蓼科二十一、巴天酸模/Rumex patientia
巴天酸模
有些地方叫它“野菠菜”。莖直立,粗壯;基生葉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邊緣波狀,葉柄粗壯。取嫩葉焯熟,涼拌、炒食均可,口感略酸。
石蒜科二十二、薤白/Allium macrostemon
薤白花序
薤白
又名小根蒜。鱗莖近球狀;葉半圓柱狀,中空;花葶圓柱狀,傘形花序半球狀至球狀,花密集,或間具珠芽或有時全為珠芽,花淡紫色或淡紅色。鱗莖類似于藠頭,葉具蔥味兒,均可作為蔬菜食用。
以上共計10科22種,實際上還有很多,恕不贅述。野菜的吃法大同小異,焯熟、涼拌、剁餡兒等等,大部分并不特别好吃,有些需要反複漂洗祛除苦澀味道;除荠菜、薤白比較安全之外,其它的多少有點不适宜人體攝入的成分,偶爾嘗鮮則可,不必相信野菜有額外的保健甚至藥用價值。Ov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