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姓的曆史現狀和研究報告?牛姓是中國人常見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零八位,在豫冀魯晉地區最有影響當今牛姓人群大約占了全國人口的0.15%,總人口大約在202萬,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牛姓的曆史現狀和研究報告?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牛姓的曆史現狀和研究報告
牛姓是中國人常見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零八位,在豫冀魯晉地區最有影響。當今牛姓人群大約占了全國人口的0.15%,總人口大約在202萬。
牛的名義牛,是一種反刍類動物,力大性善,可用于載物和耕地。在甲骨文中,牛字是一顆牛頭的形,突出牛角和牛耳。漢字中凡帶牛的字均與牛或牛屬動物有關。牛的引申之義是牛勁、倔犟等詞語。
古代定有以牛為氏族圖騰的牛氏族,牛人所居之地成牛地,牛人所依的山命牛山,所旁的河稱牛水,所建的城堡為牛邑,牛氏族之後當有牛姓。但中國的史書中還沒有牛氏族的記載。
牛姓起源牛姓的起源與演變:
一、出自子姓
周武王滅商後,封纣王的異母兄長微子為宋公,以繼承商湯的祭祀。宋國是西周時期的重要國家,古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南,戰國初遷彭城,今江蘇徐州。到春秋後期,宋昭公時有大臣司寇牛父,是宋微子的後裔,牛父是其字,司寇牛父在一次抵禦北部長狄入侵時,率軍抗敵,在長丘(今河南封丘西南)不幸英雄戰死。宋昭公随立牛父的後代為牛氏族,以其字為氏。子姓牛氏的曆史至少有2600多年。
春秋時鄭國有牛首邑,近宋國,古城在今河南通許縣東北。戰國時楚國有牛蘭邑,古城在今河南魯山縣西南。此兩邑或許就是宋司寇牛父的封地,或為牛氏族曾居住過的地方。曆來河南多牛姓,南宋抗金名将嶽飛的愛将牛臯,就是河南魯山人。直到今天全國的四分之一的牛姓仍聚居在河南。
外族基因融入
牛姓中融入了其他民族的血液比較晚,血統比較純一,直到明清時期,在蒙古人、滿洲人開始出現牛姓,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後多數也逐漸同化成漢族了。
牛姓分布從明朝至今600年中,牛姓人口由近11萬激增到202萬,增長了18倍多,牛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遠高于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牛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四省,大約占牛姓總人口的61%。其次分布于安徽、甘肅、陝西,這三省又占了牛姓人口的16.5%。河南居住了牛姓總人口的24.5%,為牛姓第一大省。目前全國已形成了以河南為高頻區,主要向北逐漸擴散的牛姓人口分布狀。
牛姓血型牛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
O型占30.7%,A型占27.5%,B型占31.9%,AB型占9.9%。
牛姓名人牛僧孺
牛僧孺(780年—848年) 字思。居于長安。貞元進士。元和三年(808),以賢良方正對策,與李宗闵、皇甫湜俱第一,因指斥時政,不叙用。穆宗初,以庫部郎中知制诰,徙禦史中丞相,清理冤獄,懲治貪賄賂,擢戶部侍郎,以不受賄賂,得賞識。長慶三年(823),以本官同平章事,遷中書侍郎。敬宗立,出為鄂州刺史、武昌節度使。在任凡五年,修武昌城垣,除賦役積弊。大和四年(830),以李宗闵薦,還任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六年,因罷相,出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副大使。開成初,為東都留守,與白居易等交往吟詠。後出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其思想主張揚“人道”,抑“天道”,“興衰由人”,反對“不務為政而務稱天命”,批判陰骘果報之說。著小說《玄怪錄》十卷,《全唐文》存文二十一篇,《全唐詩》存詩四首。
牛峤
牛峤,字松卿,一字延峰,中唐宰相牛僧孺之孫。他生逢亂世,中進士僅兩年,黃巢起義軍破長安。在動蕩的僖宗朝曆仕拾遺、補阙、尚書郎。光啟二年(公元886年)又避襄王李媪之亂,先流落吳越,後寄寓巴蜀,過着渡口楊花,狂雪任風吹般的飄蕩生活。以東漢名臣袁安自許的牛峤憂國心切,卻有志無時,昭宗大順二年(公元891年)以後被西川節度使王建辟為判官。前蜀開國,仕秘書監,以給事中卒于成都。《郡齋讀書志》說他博學有才,以歌詩著名。原有《牛峤集》三十卷,已佚。現存詩三首,見《全唐詩》、《全唐詩外編》。詞三十三首,見《花間集》。
牛存節
牛存節(853年—915年),字贊貞。五代後梁将領。唐乾符末年,追随河陽節度使諸葛爽。後投靠後梁太祖朱溫,因大破蔡州、郓州流寇深得朱溫賞識。文德元年(888年),大坡河陽節度使李罕之。乾甯元年(894年),被授予檢校工部尚書。開平三年(909年),加封檢校太保、同州節度使。不久,進封為開國侯。乾化二年(912年)十一月,加封開府儀同三司,食邑二千戶,任郓州節度使。乾化四年(914年),被加封為淮南西北面行營招讨使, 同年,因功加封為太尉。後梁乾化五年(915年)六月十九日,牛存節去世,享年六十三歲。梁末帝诏令辍朝三日,并追贈他為太師,谥号威。
牛姓傳統文化郡望和堂号:牛姓的郡望是隴西郡。牛姓以太史為其堂号。“太史”堂号出自唐牛鳳及。牛鳳及長壽中撰《唐書》,年代自高祖武德年始,到中宗弘道年止,共計一百一十卷。其後人稱其為太史公,因以為堂号。
牛姓的重要楹聯有三副:
廬州卻賊;校尉平羌。
應貞女詩文應夢;奇章公邂逅奇緣。
颍水一支分派久;涎河兩岸蔔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