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起源于“落地唱書”,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遊樂場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報》廣告上稱為“越劇”。
但各戲報上的稱謂依舊不統一,記者與投稿者經常各用各的。1939年記者樊迪民受李白《越女詞》的啟發,又受越劇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響,越唱越高,越唱越遠”的觸動,給《戲劇報》寫稿,刊出正名為“越劇”的動機和意義的文章,自此以後廣告陸續改稱為“越劇”。
越劇有第二國劇之稱 ,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始于浙江嵊州,發祥于上海,繁榮于全國,流傳于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昆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
越劇的藝術特色越劇流派唱腔由曲調和唱法兩大部分組成,在曲調的組織上,各派都有與衆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過旋律、節奏以及闆眼的變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風格。
在演唱方法上,則大都集中在唱字、唱聲、唱情等方面顯示自己的獨特個性,通過發聲、音色以及潤腔裝飾的變化,形成不同的韻味美。
袁雪芬
越劇流派的魅力在于藝術上的獨創性和鮮明的個性,即使同一個行當,演同一個劇目中的同一個人物,唱同一段唱腔,不同流派的藝術家也各有獨創,使藝術形象呈現出不同的風貌,藝術處理各有特色。
袁雪芬
比如,袁雪芬與傅全香在同一天進同一個科班,向同一個師傅學戲,但兩人的嗓音不同,戲路不同。袁雪芬主要演青衣、閨門旦,傅全香主要是花旦。
她們在《梁山伯與祝英台》中塑造的祝英台形象既有共同之處,又各有特色。袁派注重追求内在的美和性格的純真,寓熱情于含蓄之中,傅派則比較明朗活潑,表達感情的方式,尤其是唱腔有較大的起伏跌宕。
越劇的曲調發展1920年,升平歌舞台老闆周麟趾,從嵊縣請來民間音樂組織戲客班”的3位樂師組成越劇史上第一支專業伴奏樂隊,初步建立起“闆腔體”的音樂框架。
1938年,姚水娟演出《花木蘭》一劇,其唱腔在四工調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後有“弦登調”之稱,也有“尺調腔”雛影之說。
1942年10月,袁雪芬在進步話劇的影響下,對傳統越劇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史稱“新越劇”。新越劇改變了以往“小歌班”明快、跳躍的主腔四工腔。
西廂記
1943年11月,袁雪芬演出《香妃》和範瑞娟演出《梁祝哀史》時,使“尺調腔”趨于規範化,範創造了“弦下腔”。
1965年,袁雪芬演出《火椰村》時與琴師周柏齡合作創造了“降B調”唱腔。
越劇流派流派是一個劇種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流派的繁盛是劇種成熟和興旺的标記。
被公認的越劇流派有十三個:
袁派:袁派是袁雪芬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派代表作有《祥林嫂》、《西廂記》、《梁祝哀史》、《香妃》等
範派:範派是範瑞娟創立的越劇小生流派。代表作有《梁山伯與祝英台》、《 孔雀東南飛》、《李娃傳》、《打金枝》等。
梁山伯與祝英台
尹派:尹派是尹桂芳創立的越劇小生流派。代表作有《何文秀》、《屈原》、《沙漠王子》、《紅樓夢》等
傅派:傅派是傅全香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代表作有《梁山伯與祝英台》、杜十娘》、《孔雀東南飛》、《人比黃花瘦》等。
徐派:徐派是徐玉蘭創立的越劇小生流派。代表作有《紅樓夢》、《西廂記》、《春香傳》等。
紅樓夢
戚派:戚派是戚雅仙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戚派優秀傳人有周雅琴、朱祝芬、傅幸文、王杭娟、王毓梅等
王派: 王派是王文娟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王派代表作有《紅樓夢》、《忠魂曲》、《西園記》、《孟麗君》、《玉蜻蜓》等。
陸派: 陸派是陸錦花創立的越劇小生流派。陸派代表作有《珍珠塔》、《彩樓記》、《情探》等。
畢派:畢派是畢春芳創立的越劇小生流派。畢派代表作有《王老虎搶親》、《白蛇傳》《三笑》等 。
三笑
張派:張派是張雲霞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張派代表劇目有《貂蟬》、《秦香蓮》、《相思曲》等。
呂派:呂派是呂瑞英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呂派代表作有《三看禦妹》、《穆桂英挂帥》、《金山戰鼓》等。
金派:金派是金采風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金派代表作有《盤夫索夫》《碧玉簪》、《紅樓夢》等。
張派:張派由張桂鳳創立。張派代表作有《凄涼遼宮月》、《金山戰鼓》、《二堂放子》、《九斤姑娘》等
著名越劇傳統劇目1、紅樓夢
黛玉幼失雙親,寄居外祖母家,體弱多病。與表兄賈寶玉兩小無猜,情投意合,但寶玉祖母不許他倆聯姻,而要寶玉與表姐薛寶钗成婚。黛玉得悉,舊病加劇,焚稿斷情,含恨而死。
2、孟麗君
元代才女孟麗君為救被權奸陷害的未婚夫--皇甫少華一家,女扮男裝離家出走,後中試,官居丞相。元成帝識破麗君喬裝,欲納為妃,麗君不從,後在太後幫助下,麗君得以救忠除奸,與皇甫少華完婚。。
3、追魚
書生張珍與丞相金寵之女牡丹指腹為婚,不幸親亡家敗。金寵借口三代不招白衣婿,命張珍在碧波潭畔草廬攻讀,讀書聲感動了鯉魚精,變作牡丹小姐與之相會。
4、則天皇帝
唐太宗逝世,才人武媚娘被禁安業寺為尼。高宗繼位,召武媚娘入宮為妃。王皇後生妒,用蠱惑妖法算計媚娘,為内侍劉承德揭穿,高宗怒欲廢後,元老上官儀、徐敬業等勸阻,并誣媚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