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對皇帝的稱呼很多,有些是自創的,有的是他人起的,目的是讓臣子們叫起來又順口又符合禮制,既有尊嚴,還又是皇帝專用的,如“”朕”、“寡人”、“陛下”等。那麼“陛下”這個稱号是怎麼來的呢?
“陛下”一詞原本指的是宮殿中的台階,有的說是指皇帝寶座前的台階,反正都是台階。平時,在“陛”的兩邊都要站立着皇家帶刀衛兵或侍衛,主要是顯示皇帝威嚴和保護皇帝。上朝時,文武大臣隻能站的遠遠的,不能和皇帝離的太近,有什麼報告的要由站在“陛下”的侍衛代為轉達。
“陛下”一詞首次出現在《戰國策燕策》中:“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在這裡“陛下”就是指大臣們拜見皇帝時所站的位置,皇帝肯定高高在台階上,大臣們就在台階(陛下)。這樣安排一是顯示皇帝的威嚴,二是為了皇帝的安全,三是大臣們對皇帝表示尊敬。後來“陛下”一詞才發現演變成後臣子對皇帝的一種稱呼,用來表示臣子們對皇帝的尊敬和自己的謙虛。
東漢名臣蔡邕《獨斷》卷上中對“陛下”的解釋為:“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
意思是:我們做臣子的是不敢直接同皇帝對話的,隻能是拜托皇帝身邊的侍從來轉達自己要表達的意思。∵
“陛下”真正規定成為對皇帝的稱呼還是在《東周列國志》裡面有一句話開始的:“天子自稱曰朕,臣下奏事稱陛下”。
在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内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
後來,人們就用“陛下”作為對皇帝的稱呼,自己雖然是在和皇帝說話,但在禮儀上卻不敢忘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的。
圖片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