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咱們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絕大部分是從古代傳下來的,年頭悠久。一個成語,别看大體上四個字,還有一小部分是三個字、五個字、六字、甚至七個字以上,但也言簡意赅、濃縮講述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據統計,咱們的成語一共就有5萬多條,這麼算起來,簡直就是一本反映古代政治經濟軍事人文上至國家下至市井百态的大百科全書,每條成語按照年代順序排列就是一則曆史知識的檢索。隻是可惜,大部分成語,已經被大家所淡忘或幹脆理解南轅北轍、用錯了地方,急需整理,扒出他們的本來面目,所以,本集開始,咱們會不定期的加入一些成語的内容,咱們曆史節目,跟别人講的絕對不一樣,既有故事,又有史料,還有不少發散性的知識點,絕對有聽頭,有收獲。
話不多少,第一集,先選一個較為冷門的成語,喚做,“九合一匡 ”。
齊文化奠基者 姜子牙
這個成語誕生于兩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故事的主角,不是别人,正是大家夥很熟悉的齊桓公。往上捯饬的話,他乃是封神榜裡頭,幫助武王伐纣建立大周朝,封神台敕封三百六十五路正神的姜子牙。
曆史上,姜子牙可沒那大神通,手執打神鞭、揮舞杏黃旗、呼風喚雨、降妖除魔,他就是一肉體凡胎的凡人,靠着聰明才智輔佐武王消滅商纣,建立大周,被封于營丘(後稱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為齊國開國之君,而齊桓公正是他的第十二代孫,齊桓公的即位充滿驚險,咱們以後再說。
齊桓公
剛當王,馬上便拜管仲為相,管仲是誰啊,周穆王的後代,曆史評價極高,說他是古代著名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
齊桓公慧眼識珠,得到這樣的人才,治理國家,原本老被周邊諸侯揍得滿頭包的齊國能不強嗎?
漢畫像石"管仲射小白"
管仲非常注重商業經濟發展和農桑稼穑,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語重心長地對齊桓公講:“國多财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國家财力充足,遠方的人們就能自動遷來;荒地開發得好,本國的人民才能安心留住;糧食充實,人們就知道講究禮節;穿暖吃飽,人們就懂得榮譽恥辱。指為政必須先解決百姓的肚子問題,隻有吃飽了飯,最基本的需求滿足,經濟發展了,老百姓的日子好了,才能有功夫考慮其它被教化。各位聽聽,直到今天,都很有借鑒意義。
管仲拜相
軍事方便,管仲開創性地将全國“網格化管理”,共分二十一鄉,活絡經濟給國家提供充沛财力的工商鄉占六個畢竟打仗拼到最後的拼得就經濟。而士鄉占十五。出征作戰,主要是士鄉十五。
進步一細分, 一鄉有十連,一連有四裡,一裡有十軌,一軌有五家,五家就是五戶人家,都是街坊鄰居時代相處,為最基本的單位,五家為一軌,都是低頭不見探頭見,相處多年的人家,故而能,“守則同固,戰則同強”。五鄉又編為一帥,共一萬一千人。跟現代軍隊一個“師”的兵力很接近。
管仲紀念館
又将兵力分為左中右軍,國君率一部分為中軍,上卿,就是最重要的大臣,各率五鄉為左右軍,這就是三軍的由來。
别小看這種制度,“網格化”管理“單元化”架構,社會與軍事相結合,這種體制,在當時會凝聚起很強的組織力動員力,将士們戰鬥力也變得嗷嗷叫,為後來大規模的戰争作了充足的準備,
齊桓公非常信任管仲,君臣同心,勵精圖治,終于使得齊國綜合國力和軍事戰鬥力迅猛發展,力壓群雄。
春秋時期地圖
更重要的是,當時周王室衰微,沒人将名義上的老大——周天子當豆包,一百多個大大小小的中原諸侯打來打去,人民困苦,天下動蕩;外加周邊圓月彎刀、彪悍狂野、被發左衽的遊牧民族時常騎着戰馬呼嘯着劫掠中原,不少與之接壤的諸侯動不動就被攻破城池,差點滅國,鑒于天下鼎沸的局面,管仲一針見血的指出: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為了使齊國稱霸天下,但要讓大家心服口服,對内尊王攘夷,存亡續絕。
以諸侯長的身份,挾天子以伐不敬。而對外,“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幫助屢遭蹂躏的中原諸侯抵拒蠻夷入侵,終于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651年,被齊國一頓削,沒有那個諸侯再敢把周王看扁,感動的周王稀裡嘩啦,便正式封齊桓公為諸侯長,确立了齊國合法正統的老大地位。同年秋,齊桓公一呼百應,主持了葵丘之盟(葵丘,大概位置就是今天山東省的曹縣)。
葵丘會盟遺址
宋、魯、鄭、許、陳、曹等各路諸侯齊聚一堂,都表示願意聽老大的話,效犬馬之勞,以後要是中原再有啥事,齊桓公動不動就會把大家召集起來開會,由此,齊桓公便成為中原的首位霸主,也是著名的春秋五霸出現的第一霸。
而“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簡稱“九合一匡”,便是出自這樣一個曆史大背景,最早出處之一為《論語.憲問》:“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
齊桓公
而所謂“九合”,“九”是個虛數,就是多次會合各路諸侯之意。匡就是匡扶、匡定之意,本意指齊桓公稱霸,多次會盟諸侯,使天下混亂的政局得以安定。後來用來形容有治國安邦之才能。
喜馬拉雅《大力史》文字版,為防剽竊搬到今日頭條,歡迎留言點贊!
轉音頻、洗稿,剽竊者請自重,發現後起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