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釣到怪魚吓得趕緊放生?來源:錢江晚報 尖利細密的牙齒,長而扁的嘴巴,遍布鱗片的身體,這種藏在水中的怪魚引起了千萬網友的關注 ,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男子釣到怪魚吓得趕緊放生?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男子釣到怪魚吓得趕緊放生
來源:錢江晚報
尖利細密的牙齒,長而扁的嘴巴,遍布鱗片的身體,這種藏在水中的怪魚引起了千萬網友的關注。
從七月中旬開始,河南汝州方面用盡渾身解數去抓捕怪魚鳄雀鳝,甚至不惜抽幹湖水。最終在8月27日搜捕到了一雌一雄兩條鳄雀鳝,并對它們進行了無害化處理。
無獨有偶,74歲的廣州市民老釣友李叔,曾在珠江裡釣到過這一“生态殺手”。不過,他記着專家絕不能放生的提醒,将鳄雀鳝在家養了十五年。因為他知道,一旦鳄雀鳝進入自然水域,可能對生态環境産生巨大的影響。今年7月,珠江水産研究所外來水生生物風險評估中心接收了李叔的鳄雀鳝。
鳄雀鳝讓外來物種入侵的話題再次引發關注。2020中國生态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我國是遭受外來物種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連線了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産研究所負責外來物種防控工作的副研究員顧黨恩,聽聽他和珠江水域外來魚類打交道的故事。
上班“摸魚”,下班“釣魚”,
自稱“老漁民”
暑期天氣炎熱,正是野外監測的最佳時期——正值許多魚類的繁殖期,種群數量大,便于觀測。中國水産研究院珠江水産研究所副研究員顧黨恩正和漁民們仔細地查看着漁網裡的漁獲物。這項工作他們做了十幾年。
顧黨恩和他所在的團隊一共11個人,這幾天正在珠江的支流之一——西江的某個點位對外來魚類進行數據監測。
這個團隊裡的科研人員們幾乎都是“老漁民”。他們能熟練地劃着船進到河裡,自己下網。
8月30日,他們花了三四個小時,在西江的點位裡布下18張網具。“在野外作業時,我們也常常掉到泥坑裡去,弄得髒兮兮的,大家都會互相開玩笑。”顧黨恩笑着說。
“外來物種的範圍很大,隻要是外來的,它都是外來物種。”顧黨恩表示,隻有形成入侵後,才能被稱之為入侵物種。
因此,團隊會重點觀察捕撈上來的外來入侵魚類,有哪些種類?數量如何?對于某一種特定種類,他們會對其性别比例、幼魚數量等要素進行分析,以判斷其在該流域的繁殖情況,為防控工作做好數據支持。
在掌握外來入侵魚類的具體情況後,顧黨恩和同事們會在研究所裡進行各種實驗。
顧黨恩介紹,面對有的外來魚類,可以采取生物防控的辦法,就是讓别的魚類去控制入侵魚類,削減入侵魚類的數量。“我們會試試看,哪種魚類對于入侵魚類魚苗的捕食效率更高。”由于天天要和各種魚類親密接觸,顧黨恩開玩笑說自己這是“上班摸魚”。
下了班的顧黨恩喜歡釣魚。他從七八歲就開始釣魚,或許從那個時候就已經埋下了做這行的種子。
老釣友釣到鳄雀鳝,
養了十五年,體型增長近一倍
“這條鳄雀鳝我養了十五年了,現在年紀大了養不動了,想給他找個去處。”74歲的李叔憂心忡忡。
上個月,顧黨恩接到了廣州電視台記者的電話。原來,這位市民李叔是一個垂釣愛好者,十五年前在珠江釣起了這條鳄雀鳝。
看到這條陌生的“鴨嘴怪魚”後,李叔咨詢了當地的漁業養殖部門,了解到這是世界十大兇猛魚類淡水魚類之一。如果在自然水域形成種群,會搶占别的魚類的生長空間,漁業養殖部門提醒李叔一定不能把它放生。
因為這句話,李叔在家裡拿了個水缸專門養鳄雀鳝,一養就是十五年。最初撿到它時,李叔量了量,這條鳄雀鳝體長36CM,嘴長6CM。十五年間,由于它不斷長大,李叔更換了三次魚缸。
鳄雀鳝生長速度很快。當顧黨恩到李叔家中看望時,這條鳄雀鳝已經是一個體長70厘米左右的大家夥了。鳄雀鳝的壽命一般為數十年,是魚類裡非常長壽的品種。
鳄雀鳝生性兇猛,再加上體型較大,今年74歲的李叔養起來有些力不從心,但苦于找不到接力的人,隻能求助媒體。今年7月,顧黨恩将鳄雀鳝接收,養在了珠江水産研究所外來水生生物風險評估中心内。
此前,顧黨恩已經從社會上陸續接收了四條鳄雀鳝,養在該中心,最久的養了三四年。這些鳄雀鳝,有的是被市民在野外抓獲,有的則是在湖泊治理放水時被發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鳄雀鳝在野外有分布的事實。
“從現有的數量看,還沒有到泛濫的地步。但要盡早做好科普,讓更多人認識到它的危害,就能更早實現鳄雀鳝的有效防控。”顧黨恩表示。
中國漁業協會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态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周卓誠也告訴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鳄雀鳝屬于大型獵食性魚類,身體特别強壯,又幾乎沒有天敵。即使在原産地,也隻有鳄魚和更大的魚類有可能進行捕食。
“鳄雀鳝進入自然水體後,可能大量捕食當地魚類,對生态造成較大的影響。”周卓誠猜測,鳄雀鳝出現在自然水體中,大概率是有人買了它們做觀賞魚,不想養了,随意遺棄導緻的。
鳄雀鳝出現後,網友們對于如何處理它也展開了熱烈的讨論。但周卓誠表示,鳄雀鳝除了作為觀賞魚外,沒有任何作用。“因為它肉不好吃,卵有毒。在原産地,因為它的獵食性特點,釣它比較好玩兒,所以用來釣魚的比較多,但是我們這兒也不會開發它用作釣魚。”周卓誠說。
防控外來入侵物種,人人都能參與,
做好科普很關鍵
從事外來魚類入侵防控工作多年,顧黨恩他們認識到科普的重要性,“如果早些年能做好科普工作,就沒有現在那麼多事情。”
非洲大蝸牛是在上個世紀上半葉進入我國的入侵物種,現在在華南地區非常常見。在被引入後,曾經有人嘗試過人工養殖,但終因口味不佳和疾病傳播等原因,遭到市場嫌棄。
“其實每個人看到後抓了它,然後處理掉的話,防控情況就能好轉很多。”顧黨恩表示,因為一些報道的過度描述,說“大蝸牛摸不得”、“有六千萬寄生蟲”等等,導緻大家都不敢碰。
在顧黨恩看來,防控外來入侵物種是人人都能參與的事情,隻要做好個人防護,“戴個手套,然後抓完後及時清潔,不要不洗手就去吃東西,是不會有危害的。”
而在華南地區很常見的魚種“清道夫”,也是由于早些年科普不及時而造成了“入侵”。“清道夫”最先作為一種觀賞魚被引入,雖為觀賞魚,長相并不美觀,人為放生和丢棄
的很多。比如,早些年漁民将其捕撈上來後,看看不認識,又沒什麼用,就又丢回河裡去了。
“清道夫”的繁殖能力很強,當時又沒有捕撈壓力,因此“清道夫”的數量越來越多,别的魚類數量則越來越少。在一些嚴重的河段,漁民們一晚上就能捕撈一百多條。
這些年來,由于團隊常常去河流裡進行監測,漁民們都認識他們。“每次見面,漁民們還能記得我們上一次是什麼時候來的。”顧黨恩說。每次團隊到達一個點位時,當地的漁民就會很積極地跑過來,展示他們在捕撈時碰到的新的魚類,或者就外來物種尋求他們的幫助。
漁民們生态意識的提高,對于外來物種防控的工作幫助很大。團隊發現新的種類時,也常常和老漁民們交流,“也許我們發現了新的魚類,但并不知道它是什麼時候最先出現的,但是老漁民們知道。他們打了一輩子漁,雖然他們可能叫不出某個魚的名字,但是這個魚長什麼樣,他們非常清楚。”顧黨恩說。
新聞
我省首次普查外來入侵水生動物,
發現福壽螺最多
“從目前的普查情況來看,鳄雀鳝沒有發現,福壽螺最多,小龍蝦第二。”浙江省農業農村廳水産推廣站産業發展科科長鄭天倫告訴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在今年開展的浙江省外來入侵水生動物普查中,福壽螺發現頻率最高,并且福壽螺存在很大的破壞性,“它什麼都吃,一旦進入稻田會啃食水稻秧苗、幼苗等,對糧食産量影響很大。”鄭天倫表示,目前有物理防治、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多種措施,但最主要的清理方式還是靠人工去除,省農科院等單位也在研究如何提高生物防治的效率。
鄭天倫介紹,這次普查以八大水系為主線,重點對齊氏羅非魚、豹紋翼甲鲶(清道夫)、鳄雀鳝、福壽螺、紅耳彩龜(巴西龜)、牛蛙等6個入侵種和克氏原螯蝦(小龍蝦)等其他需要關注的外來品種開展普查。
“了解到它們的分布和數量,我們能夠更加有針對性地制定防控措施,确定防控研究的重點。”鄭天倫表示,這是浙江省第一次全面開展外來入侵水生動物普查工作。全面摸清我省外來入侵水生動物概況,能夠建立外來入侵水生動物資料檔案,完善外來入侵水生動物數據庫,為科學防控外來入侵水生動物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潘璐 見習記者 王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