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leprosy)是由麻風杆菌引起的一種極為慢性具較低傳染性皮膚疾病。也叫漢森氏病,主要累及皮膚及外周神經,嚴重者可緻容貌毀損和肢體畸殘。
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在上世紀末全球消滅麻風的宏偉計劃,雖然取得了相當顯著的成績,但至今麻風仍是一個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麻風在世界上流行已近3000年,印度、埃及和中國被認為是世界麻風三大疫源地。我國麻風流行已2000多年,始于春秋戰國時代,古稱疠風、大風、惡疾、癫、天刑病等,流行于廣東廣西、四川、雲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區。建國後由于積極防治,麻風病已得到有效控制,發病率顯著下降。
麻風病有哪些症狀?
麻風病的主要症狀分為皮膚針狀和周圍神經針狀兩種。皮膚局部的麻木,閉汗,毛發脫落是麻風病損害的主要特點。周圍神經症狀主要表現為受侵神經阻大、疼痛,感覺神經功能障礙或運動神經障礙和肌肉萎縮等。
麻風病的傳染方式
麻風病的傳染源是未經治療的麻風病人。其中多菌性患者皮膚黏膜含有大量麻風杆菌,是最重要的傳染源。傳染方式主要是直接接觸傳染,其次是間接接觸傳染。
1.直接接觸傳染
通過含有麻風杆菌的皮膚或黏膜損害與有破損的健康人皮膚或黏膜的接觸所緻,接觸的密切程度與感染發病有關,這是傳統認為麻風傳播的重要方式。目前認為帶菌者咳嗽和噴嚏時的飛沫和懸滴通過健康人的上呼吸道黏膜進入人體,是麻風杆菌傳播的主要途徑。
2.間接接觸傳染
這種方式是健康者與傳染性麻風患者經過一定的傳播媒介而受到傳染。例如接觸傳染患者用過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間接接觸傳染的可能性很小。
必須指出,機體的抵抗力無疑是在傳染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麻風杆菌進入人體後是否發病以及發病後的過程和表現,主要取決于被感染者的抵抗力、也就是機體的免疫狀态。近年來不少人認為,麻風病也和其他許多傳染病一樣,存在有亞臨床感染,絕大多數接觸者在感染後建立了對麻風菌特異性免疫力,以亞臨床感染的方式而終止感染。
麻風病的傳染性有多大?
麻風病是一種傳染性極低的傳染病,95%的人對麻風杆菌有自然免疫力。
麻風病的治療
要早期、及時、足量、足程、規則治療,可使健康恢複較快,減少畸形殘廢及出現複發。為了減少耐藥性的産生,現在主張數種有效的抗麻風化學藥物聯合治療。
1.化學藥物
- 氨苯礬(DDS)為首選藥物。副作用有貧血、藥疹、粒細胞減少及肝腎功能障礙等。近年來,由于耐氨苯砜麻風菌株的出現,多主張采用聯合療法。
- 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風杆菌,且可抗Ⅱ型麻風反應。長期服用可出現皮膚紅染及色素沉着。
- 利福平(RFP)對麻風杆菌有快速殺滅作用。
2.免疫療法
- 正在研究的活卡介苗加死麻風菌的特異免疫治療可與聯合化療同時進行。其他如轉移因子、左旋咪唑等可作為輔助治療。
3.麻風反應的治療
- 酌情選用反應停(酞咪哌酮)、皮質類固醇激素、氯苯吩嗪、雷公滕、靜脈封閉及抗組胺類藥物等。
4.并發症的處理
- 足底慢性潰瘍者,注意局部清潔,防止感染,适當休息,必要時須擴創或植皮。畸形者,加強鍛煉、理療、針灸,必要時作矯形手術。
麻風病預後
完成聯合化療的患者應監測至活動性症狀完全消失,且皮膚塗片查菌陽性者待陰轉後3個月查菌一次,連繼2次陰性者,皮膚塗片查菌陰性者待活動性症狀完全消失皮膚塗片查菌仍為陰性者,才為臨床治愈。
麻風病的預防
- 及早發現病人。
- 用聯合化療普遍治療病人。
- 化學預防。
- 卡介苗接種。
- 麻風防治與綜合性衛生機構相結合。
溫馨提示
鍛煉身體增強體魄,增強自身免疫力,是預防和治療疾病有效方式!
特别提供
為便于基層防治人員和廣大群衆認識和報告麻風病,廣安市中醫醫院(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廣安醫院)将麻風病特征概括為十大線索口訣作為參考。
麻風病基本特征十大口訣
生瘡生癬,不痛不癢;
紅斑白斑,麻木閉汗;
虎口無肉,手指彎曲;
吊腳跛行,歪嘴兔眼;
眉手脫落,面如酒醉;
手足起泡,不知痛癢;
四肢筋痛,疼痛難忍;
足底潰爛,久治不愈;
面部結節,耳垂肥大;
長期接觸,勿忘檢查。
關注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