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常牽着母親的衣角一同上街買菜,買豬肝是偶爾的行為,雖然豬肝很便宜,但畢竟要用很多的油去抄才好吃,那時每人每月隻供應半斤菜油,所以吃一回豬肝也算是打了一頓牙祭。
後來長大了,學着母親的樣子去街上買豬肝,先觀其顔色是不是偏黃的的新鮮豬肝,接着用拇指和食指掐進肝尖部位,看裡面是否呈現細粒顆狀,如果是,那麼就是要買的細沙黃色豬肝了。
細沙黃色豬肝,簡稱“沙肝”,宜炒。隻要火候拿捏得好,炒出來既嫩又脆,且富有彈性。而一般的豬肝炒出來,則缺少這種脆彈的吃口。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
其實要炒好豬肝不是一件易事,過嫩會帶有血色,過老則咀嚼如木。我炒豬肝喜歡用回鍋的方式,即将碼好的豬肝先過八成油熱(混合油)迅速撈起,鍋裡下調配料炒出味之後,旋即把豬肝回鍋快炒而成。
豬肝,廣東也稱豬潤,據說,叫豬潤是讨口彩。當地人認為豬肝的發音與幹相同,不吉利。而幹的相反是潤,有生活滋潤的意思。于是廣東名菜“脆片焗豬肝”也稱“脆片焗豬潤”,“燒網油肝花”也稱“燒網油潤花”。
豬肝廉價,被人們的胃口所歧視。在江浙許多菜譜中,從《随園食單》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由中國财政經濟出版的《中國菜譜》(江蘇、浙江),都很難看到豬肝的蹤影。而豬肝的兄弟夥,豬腰、豬肚、豬肺等,則常常登的登雅堂入的入豪宴。
但是豬肝并不孤獨,江湖中常飄來揭鍋而起的香氣。川人做的“白油豬肝”、“魚香肝片”、“椒鹽肝卷”、“竹荪肝糕湯”便是從清末民初那邊飄過來給我們佐酒下飯的。特别是“白油豬肝”,此菜選細沙黃色豬肝,切成大張薄片,加木耳、泡紅辣椒、姜、蔥、蒜、菜心等用豬油在旺火上快炒而成(炒時,沿鍋邊放幾滴白酒讓其起白色煙霧)。吃時又嫩又燙又帶脆,鹹鮮味中有泡辣椒香,鮮美之極。待半斤白酒下肚,然後用剩下的殘渣剩汁拌大碗米飯入口,你幸福了嗎?!
此外,川人還創新了一道用豬肝豬腰一起旺火快炒的“肝腰合炒”,倆姐妹細嫩鮮香如十八、十九。
值得一提的是淮揚民間的一道“酒風豬肝”。其制法是,把細沙黃色豬肝洗淨,切成寬長條,每條開一個長長的裂縫;把豬闆油(或肥膘)也切成小寬條,塞入每條豬肝的裂縫内;在一條條用繩吊好,挂起風幹等到豬肝硬如木頭,取下泡入高粱酒内,并加以密封;到次年取出,加糖、麻油、蒸熟切片吃,香美無比。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
去年冬天去雲南大理開詩會,散會那天晚上主委會請我們去大理最具民族特色的餐廳會餐。當第一道叫做“吹肝”的涼菜上來,大家吃了都贊歎不已。于是我請教同桌美食家雲南大學李森教授,何為“吹肝”?李教授說吹肝是白族人逢年過節或招待賓客時的主要菜肴之一,也深受賓客的喜歡。它的加工做法是:殺豬後取新鮮無破裂的豬肝為主料,先用一根七寸長的空心竹管插入豬肝主管内,用嘴吹氣入豬肝内,邊吹邊用手拍打後,将早已配好的草果、花椒、茴香、味精、醬油、辣椒等十多種佐料粉劑灌入肝内,之後用麻線把肝管紮緊,挂在陰涼通風處晾幹,經一個月以後即可食用。食用時,将吹肝洗淨。煮熟,切成薄片,加上蔥、香菜、熟香油、醬、醋等佐料涼拌,食之奇香無比,宜下白酒。我趕緊又下了一筷,喝了一口白酒,真是名不虛傳啊!
與上法有異曲同工之處的是,嶺南民間家庭主婦,用注射器裝入醬油以及五香八角熬出的汁,打進豬肝裡面吊起風幹,然後蒸熟後切片上桌。
我自己常喜歡把一副整豬肝(用針刺上眼),與豬蹄、雞爪、豬皮及肥母雞一起拿來鹵制(主角是豬肝),鹵熟之後,讓豬肝在鹵水鍋裡再浸泡一小時,切片上桌之時,附兩個蘸碟,一個是幹辣椒面、花椒面、芝麻面組成的幹碟;另一個是香醋、糖、蔥花、花椒油組成的油碟;頭一兩片不占任何碟吃本味,接着另兩種味道交錯入口,那股香勁,如果不拿半斤老白幹和一兩老知己相陪,着實對不起它老人家啊!
今年春天去重慶,詩人梅花落、盧平等哥們把我引到一座正在修建的大橋下面一小館喝酒。很快就上來一盤熱氣騰騰的“豌豆尖炒豬肝”,我連下三筷之後便感到,豬肝因豌豆尖而清香腴滑,豌豆尖因豬肝而潤脆鮮嫩。我立馬去廚房觀望,正巧師傅又準備炒另一顧客點的“豌豆尖炒豬肝”,隻見師傅向熱鍋裡放入菜油,加點細鹽,下豌豆尖,柴的一聲,炒兩三鏟迅速起鍋。師傅又向熱鍋裡放入豬油,至八成熱時,下用鹽、料酒、水豆粉抓勻的豬肝,炒兩鏟,加姜、蒜、木耳又炒兩鏟之後,加豌豆尖再炒兩鏟迅速起鍋上桌。此店看似開在荒山野嶺的,但做的家常菜确實特别地道。
中醫認為豬肝味甘苦、性溫,入肝經,有補肝、養血明目的功效,可治血虛萎黃、夜盲、目赤、浮腫、腳氣等症。用何首烏熬出的汁炒豬肝,可補肝腎、益精血、明目烏發。現代醫學還發現動物肝髒具有抗癌、解毒、增強智力的功效。當然,吃什麼東西都不要過。
豌豆尖炒豬肝
1.将熱鍋裡放入菜油,加點細鹽,下豌豆尖,炒兩三鏟迅速起鍋。
2.再向熱鍋裡放入豬油,至八成熱時,下用鹽、料酒、水豆粉抓勻的豬肝,炒兩鏟,加姜、蒜、木耳又炒兩鏟之後,加豌豆尖再炒兩鏟,加入用水豆粉、料酒、糖、味精、醬油、醋兌成的滋汁,迅速起鍋上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