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符号漫淡]
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原始文字是象形字或楔形字,兩河文明、古羅馬文明、古印度文明及其文字早已淹沒在漫長的曆史中,唯有中華文明保持至今沒有斷層,研究者一緻認為,中華文明得以長期保留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有漢字幾千年的傳承!這樣一種難學難認難寫的方塊字,數千年來一代代人從懵懂時就開始艱難地抄寫、刻闆地背誦,然後再終生研讀并督促子孫亦如此。才終有今人可以向世界誇耀的、令每個華人自豪的方塊字! 方塊字相傳是倉颉根據野獸和飛鳥的腳印研究出來的。
倉颉像
倉颉是軒轅黃帝的史官,他把流傳于民間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規範,在漢字造字過程中起了極重要的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至今在漢字故裡洛南仍留有倉颉造字碑,碑上的28個字的釋文是:“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至列世、式氣光明、左互從家、受赤水尊、戈幹斧芾。”
我國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是出現在商代的甲骨文,甲骨文是古人刻在獸骨或龜甲上的文字,主要是用以記載占蔔内容。 晚清官員金石學家王懿榮于1899年(清光緒25年)從來自河南安陽的龜甲獸骨上發現了甲骨文。 到現在也發現的甲骨文近5000字,被釋讀出來的字數在1500-2000字之間。專家認證,殷墟的甲骨文字是一套發達的文字表述系統。
每個人都有很多不認識的字。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我們讀書雖會碰到不認識的字,卻知道它的意思,有的字我們念半邊,竟然也常常能蒙對。為什麼呢?這就要說說漢字造字的四種基本構字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
象形字:把事物的輪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畫出來的造字法。如:上、下
指事字: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來表示某個詞的造字法。如:刃、日
會意字: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漢字部件組成,其意義由這些部件共同表達的造字法。如:兩個木是林,兩個人是從,目中水是淚,上小下大為尖,沒有力量是劣,日月合起來是明……
形聲字:一半表音,一半表意的造字法。
左形右聲:材偏銅凍證騎棋
右形左聲:攻削飄放鹉雌故
上形下聲:管露爸芳宵界字
下形上聲:架案慈斧貢膏賞
外形内聲:固病庭園匾裹衷
内形外聲:悶問聞
形在一角:裁載栽
聲在一角:醛渠
來看兒歌《給包找朋友》:有食能吃飽,有草是花苞。有火能放炮,有水是泡泡。有雨下冰雹,有足能賽跑。有刀來刨土,有衣穿上袍。有月是同胞,用手來擁抱。
前文說的我們讀半邊也常常蒙對的字,往往就是形聲字。
就這樣,幾千年過去,漢字就成了今天的樣子! 漢字的難,難在字太多。康熙辭典收漢字47000字。有人做過統計,核心漢字有300個,在任意一篇文本中,這些核心漢字占總字數的70%,餘下29%則有2000個漢字,而那剩下的1%其中多數屬于隻在文獻中偶爾出現或隻在特定情況下使用的“一次性”的漢字。《現代漢語常用字表》有3500個漢字,能夠覆蓋現代主流文本99.48%的篇幅。我們一生識字如能達到3500字,已是閱讀和寫作都沒問題了。
如今漢語漢字的影響越來越大,作為聯合國的五大工作語言,其效率之高已被世界語言界所公認為。
方塊字橫平豎直的特點,使之有極強的裝飾性,于是除了實用性之外,漢字還發展出書法和篆刻兩種獨特的藝術。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之說,因為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原始圖畫逐漸變成了一種“表意符号”,再經過不斷的簡化演變成了現代的漢字。
方塊字有規整的字體(如楷書、宋體、隸書、篆書等),每個字占據同樣的空間。一段文字排列起來,既整齊劃一又疏密各異,就像一隊隊戰士,雖然是一個個不同的人,排在一起卻有出奇的一緻性。
漢字的筆劃雖有撇捺折勾,充滿動感,但那做為方塊字骨架的橫平豎直,卻像中華民族的民族品格一樣正直堅定!
惠靈頓雅風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