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入夏以來,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喜訊連連,園區裡相繼誕生了長頸鹿、坡鹿、麋鹿、駱駝、火烈鳥以及孔雀等數種動物寶寶。這些初生動物寶寶都是什麼模樣?它們的成長會經曆什麼變化?動物爸媽們是怎麼帶寶寶的?讓我們跟随鏡頭一起走進海野動植物園去看一看。
海野的長頸鹿幼鹿。 隻有大約25%~50%的長頸鹿幼鹿能存活至成年。長頸鹿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的紅色名錄裡屬于易危級别。
黑天鵝幼雛跟随親鳥群在湖中遊行。剛出生的黑天鵝膚色呈淺灰色,6個月左右才可學會飛行。
長頸鹿寶寶依偎在長頸鹿爸爸身旁。 長頸鹿繁殖孕期15個月,每胎産一仔,生下來的幼仔身高便可達到1.8米左右,出生後20分鐘即能站立,數小時後即可奔跑。但在出生後前兩周,幼鹿多數時間在地上靜卧,并受母鹿的庇護。
幼年火烈鳥是名副其實的“醜小鴨”,灰撲撲的毛發與父母高貴豔麗的外表相去甚遠,大約到3歲性成熟,才會“披上紅衣”。 成年火烈鳥為了吸引異性會在外表上下足功夫,色澤越是亮麗、顔色越是鮮豔的火烈鳥,就越能證明它的體格強壯。它們會在白天花時間進行羽毛整理,還會用鳥喙将尾部腺體分泌的油脂小心均勻地塗抹在全身,這些油脂可使羽毛看起來富有光澤。
一隻成年火烈鳥正優美展翅。
麋鹿媽媽和寶寶。麋鹿是中國特産、世界珍稀的動物。其長相奇特,頭臉像馬、角像鹿、蹄子像牛、尾像驢,所以也被稱為“四不像”。麋鹿是一種大型食草動物,原産于中國長江中下遊沼澤地帶,性好合群,善遊泳。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麋鹿的評級為“野外滅絕”。目前,中國已在北京、江蘇省鹽城大豐區、湖北省石首市、河南省原陽縣等地實施麋鹿散養計劃,成功恢複一定規模的麋鹿種群。
兩隻形似“雞仔”的藍孔雀寶寶亦步亦趨地跟在母親身後。作為飛禽的顔值擔當,藍孔雀以優美的外形和華麗的尾羽所聞名。藍孔雀别稱為印度孔雀,雄鳥擁有直立的枕冠,羽色華麗,尾上的覆羽特别長,遠超過尾羽。藍孔雀的繁殖期為3-6月,喜築巢于灌木叢中的地面凹坑上。
小坡鹿認真地跟媽媽學習野外生存課中最重要的“保持警惕”。坡鹿是印度澤鹿的同屬,外形與梅花鹿相似,但體型較小,背中線為黑褐色,背脊兩側各有一列白色斑點。作為海南最廣為人知的神話傳說“鹿回頭”中神鹿的原型,坡鹿也被視為海南文化的代表形象之一。
遊客與小駱駝“驚蟄”的親密接觸。小駱駝誕生于2020年的驚蟄期間,因此得名“驚蟄”。由于駱駝媽媽缺乏帶崽經驗,出生後不久便棄養小駱駝,但海野的“奶爸”“奶媽”擔起了責任,全日無休,精心照料,每隔2小時喂一次奶,讓“驚蟄”幸運地存活了下來,并逐漸學會食草,開始健康成長。
梅花鹿媽媽對梅花鹿寶寶的舐犢情深。 梅花鹿是一種中小型鹿,雄性角長達30至66厘米。梅花鹿群居性不強,雄鹿往往是獨自生活。梅花鹿種群主要分布在俄羅斯東部、日本和中國。梅花鹿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等級為低危。 在工作人員細心照料下,海野梅花鹿家族今年先後迎來了十隻梅花鹿寶寶,鹿寶寶的紮推出生讓帶仔的母鹿們形成了團結無比的守護者聯盟,它們互相幫忙照看孩子,确保孩子們安全、快樂成長。
文 海南日報記者 封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