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步入互聯網行業時,難免會有些茫然,缺少方向,時常會想着這是我想要的嗎?本文作者就此問題從我想做、我能做、我該做三個方面做了解答,給正在求職的或者剛接觸這個行業的産品經理提了一些建議。
之前一段時間一直在面試新人,其中不缺少很多有能力和充滿幹勁的小夥伴。但是總好像缺點方向。
這讓我仿佛看到了剛剛步入互聯網行業的自己。當時跟個愣頭青一樣不知道自己該怎麼步入這個行業,也不知道步入這個行業該怎麼做。反觀來看,之前的經曆都是正确的。我從事過的行業很多。我是中專畢業,對互聯網現在的學曆要求來說,是很難找到一個高薪和理想的工作。但是傻人有傻福,直到遇到個不斷壓榨自己的老闆。不斷的拼命讓自己學會成長。
但這畢竟是個小概率事件,茫茫職場,成千上萬家公司不靠譜的也不在少數,在這種公司裡面,不要過多的浪費自己的時間,而是讓自己充實起來,對行業知根知底,才是我們的能力。
所以我很喜歡一句話,當你離開你這家公司的時候,能帶走的隻是一個收納盒,收納盒公司提供,連紙也是公司的。什麼東西能屬于自己呢?真正屬于自己的還是能力的提升,格局和思維的進步。
所以在這裡,想給正在求職的或者剛接觸這個行業的産品經理,唠叨一些我的建議。
- 有些人的想法是:我想找份固定且有上升空間的工作。
- 有些人的想法是:我想做運營,我不了解但是我都可以學,我學習力很強。
OK 是對的,至少态度是不錯的。
但是在這之前,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你去思考:這是你想要的嗎?
你可能會說,我對專業不感興趣而且學的也一般,那其他崗位呢,寫代碼我不會,做産品沒經驗,人事行政壓根沒接觸過,那我還能幹啥呢?當然是找個自己能做的工作先嘛。
話雖沒錯,但思考維度過于單一。
當你工作一段時間後就很可能會失去激情,結果就是:
- 要麼成了執行工具人,覺得工資不差工作不累就做着吧;(這是很多人的做法)
- 要麼跳槽換工作,浪費幾個月時間後可能又覺得不合适。(這是很多人的做法)
那麼對于有以上情況或即将可能發生以上情況的朋友們,我建議從“我想做——我能做——我該做”的模型去重新思考。
一、“我想做”
有些人會說,我現在對什麼都感興趣,但是不知道怎麼做。或者我也沒什麼特别感興趣的。
有這種情況别慌張,試着按照以下邏輯梳理:從小到達的參加過的比賽和活動,校外志願者、兼職、實習,工作經曆…
你所有的經曆都可以寫在本子上,回顧每次經曆你都有哪些感受,哪些是你頗有熱情的,哪些是你沒什麼興趣的,就可以大緻搜尋到你适合與不适合的方向。
拿我自己打個樣吧,過去的經曆和感受如下:
1. 經曆:平面設計,UI設計、攝影拍攝
感受:創造令他人滿意的作品,讓我很有價值感。
2. 經曆:電商運營、新媒體運營
感受:接觸到很多平台、能拓展眼界讓我有動力;
3. 經曆:産品培訓講師
感受:上台雖緊張,但享受目光聚焦的感覺。
4. 經曆:醫療公司創始人
感受:喜歡準确挖掘到客戶需求的感覺,能接觸很多行業大咖 喜歡和各種不同層次的人打交道。
5. 經曆:帶産品徒弟
感受:耐心地教授重複知識讓我有點倦怠,我更希望有新東西不斷出現;但是不想一直講話。
綜上所述,我的經曆感受可以概括為:
(1)我比較有感覺的:
- 創造任何事物的過程和好結果,讓我有價值感
- 解決他人問題、幫助他人成長,讓我有成就感
- 被聚焦、被認可、賦能于他人,讓我有存在感
(2)我不太感興趣的:
- 重複性質、需要耐心的事情
- 缺少新事物産生的過程
- 需要頻繁主動溝通的
梳理完經曆,你已經有了興趣方向,下一步是崗位方向。
其他行業我不了解,就拿互聯網舉例吧,普通人初入職場一般有這幾個崗位方向:開發、測試、設計、運營、産品、項目、市場、行政、财務、法務、人事等等。
我說的都是崗位大方向,每個方向都有好多細分和特點,這裡就不展開介紹了,不過可以給大家分享一些了解崗位的渠道:
- 招聘APP上先看分類,感興趣的細類再點進去看幾個公司發布的崗位介紹;
- 哔站和知乎等平台上都有很多詳細介紹;
- 問過來人,他或許還可以從你自身情況出發給點建議。
找崗位方向時,先不用太在意你現在能做什麼,關注你想做什麼。
為什麼這麼說?
初入職場,普通人都沒有多少工作經驗,大部分崗位(請忽略要求高學曆、專業性強的崗位)你隻要感興趣,學習一段時間後,入職初級崗基本OK,無非是學習成本問題(時間 精力 金錢)。
兩個方向都梳理清楚後做匹配篩選,初步定位到你的意向崗位。
二、“我可做”“人生就是不同經曆的故事和不同體驗的過程的總和。”
過去如何,都是過去,至少已經塑造了現在的你。現在的你,對自身的一個歸納總結,當下這個時代,隻需要關注你現在能做什麼。
可以提供幾點思路:
- 了解自己的愛好,是喜歡動腦,還是喜歡動手,總結自己能力優缺點。(寫下來)
- 看下自己的技能:記下來,ppT,word等其他軟件自己是否會?那麼你喜歡的職業必備軟件你需要多久能學會?并且評估下時間。
- 我周邊是否有我感興趣職業的朋友,或者同學。(評估自己的資源,不會可以馬上請教)
總結:就是掂量現在的自己,有幾斤幾兩。誠實的面對自己,對當下的自己做個清晰的複盤。
三、“我能做”這一步,是從客觀角度去看前景趨勢,其中包括行業、公司、團隊。(和産品經理的競品分析是有些相似的)
1. 行業
有些大佬或很多文章給許會建議: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鍊、物聯網等等方向。
這些行業前景是很好,但似乎離現在的你有些遙遠。這些行業沒有一定的經驗和功底你很難深入進去。花費的周期也是蠻久的。
個人提供一些行業方向去靠近,若有能力和機會去接觸這些行業知識,就深耕下去。
如果沒有機會接觸,那也要選擇一個朝陽行業,比如教育、寵物、文娛、等等。
2. 公司
一是可以從官網了解公司産品和業務,你是否感興趣,可以的話也下載體驗下産品。
二是面試,可以大緻了解公司接下來的發展方向,你可能會承擔的角色等,當然面試官所說可能會帶些水分,自行斟酌。
公司與行業一樣有朝夕之分,不同之處在于僅憑面試和官網,隻能粗略地判斷公司情況。
3. 團隊
團隊是最真實可見的,因為到公司面試時你就能看到你的同事和領導的工作狀态,氛圍如何,有沒有可發展對象。(還是要為自己這輩子的感情問題考慮下的,當然除了個别人啊)
通常來說,面試官會是工作過程中接觸較多的人,可以通過面試了解他大緻性格和工作習慣。
我面試最後提問,傾向于多問一句:你對我們公司(或者團隊),最大的感觸是什麼?(或印象深刻的事)
更真實地了解團隊氛圍如何。
面試結束後,我會問一句:如果我有幸入職,我的辦公區域會在哪兒?
看看周邊同事真實的工作狀态如何。
四、總結一下現在的“我想做”和“我能做”,是你過去的經曆和體驗,塑造了你現在的興趣和能力。
而将來的“我該做”,是從客觀來看将來需要具備什麼能力、踏入哪條賽道,才能跑得更快,需要你現在思考。
而将來的“我能做”和“我想做”,會與現在的“我該做”交彙找到平衡點,所以你百分之百不會完全成為你現在期望的樣子,而是在過程中不斷修正,按實際情況塑造将來的“我能做”和“我想做”。
這麼說的目的是,希望當大家發現自己沒有按既定軌迹前進時,不用焦慮,因為這是必然會發生的将來式事實,甚至在偏航過程中你才會更明确自己的方向。
所以當你理解這一點後,要做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在遇到困惑的當下,再次修正軌迹,重新上路。上篇文章有人說,我制造焦慮。其實恰恰相反。我們現在需要做的就是不斷提升自己,以便在後面在這個大的環境裡面,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祝:正在努力路上奔波各位,早日成長活成自己想要的那個樣子。與君共勉!
本文由 @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