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衆說低碳#這個活動,感到很有意思,好像拿到了考試的命題作文一樣,迫不及待地開始展開思路。作為一個曾經實踐過低碳飲食和部分低碳生活的人來說,确實真實能感受到低碳帶給我們身心健康的好處。
網絡上關于這樣的讨論和資訊絡繹不絕,衆說紛纭,低碳化被譽為繼工業化、信息化浪潮之後,世界迎來第四浪潮。因此,該主題無論是普及知識或是自身經曆而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之處,仍然會花一些時間收集整理更多的素材,了解下低碳生活究竟離我們的真實距離。
低碳生活素材海報
網絡上,對于低碳飲食的認可度不知道從何時起,熱度不低。從某種意義上,低碳飲食可簡單理解為低碳生活的重要一個環節,如以上海報所說低碳生活從我做起。
那麼,低碳飲食是不是我們所理解的低碳生活的一部分呢?
讓我們來看看以下這個飲食金字塔圖片,人們可能不會陌生,這個是我們正常人日常進行的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占據膳食主導地位的飲食結構圖,雖然圖片來自50年前據說是美國官方公布的研究飲食推薦。
而西方人和中國人的飲食又略微不同,但是以這張圖表為例,我們底層飲食邏輯裡的本質是雷同的,都是高碳水化合物。如我們常吃米面,而西方國家的人愛吃面包意大利面等等,隻是在金字塔上層級的其他蛋白質肉類的飲食結構,不過東西方曾經拉開的差距可見一斑。
根據人民網,2019年公布的國内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教授李铎課題組,開展的一項為期半年的全食物供給随機對照試驗的一些數據顯示:
30年前的中國人的飲食結構裡碳水化合物占比百分之70。
碳水化合物是人體必需的七大的營養素之一,碳水化合物每天需要提供給機體的能量占總能量的50%~65%。現如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正常還是建議每人每天攝入的主食量在250~400g,米飯都要好幾碗。
由此可見,減少碳水化合物食用并不能真正體現目前所廣泛倡導的低能耗、低排放、綠色環保化的“低碳生活”,隻是健康界一種新飲食方式,其科學性有待進一步研究。不過從調節個人飲食不規律,降低個人能量排放而言,促進自身能量動态循環,“低碳飲食”趨向發展為注重個人每天攝入的飲食結構,重質量輕數量,本人認為,算是一種針對個人身體而言的“低碳生活”。其實踐的衡量指标之一就是身體各項健康檢查數據,而非廣義上的理解。
網絡流傳國内常見食品每100克碳水含量
跟“低碳食用”和“低碳生活”密切相關的是人生四大重要活動——衣食住行裡的“行”。
俗話說得好:“飯後百步走活到99”,溫飽問題解決後,從自身出發,踐行減少工業排放的交通通行方式,短距離不趕時間可以選擇步行、騎自行車;而遠距離選擇地鐵公交通行等等。現代的“綠色出行”與古人的養生之道反倒是不謀而合了。
除了從個人出發的“綠色出行”,大環境的“低碳”化才是根本。可以想像在城市裡或鄉村還能享受“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莺恰恰啼”的美好生态環境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情。
綠道設計模拟場景
如今城市建設裡,也很注重保留“綠道”的建設,到處植樹栽花,逐步營造出一個綠色生态環境,出門就可以和“大自然”随時更加親密,低碳生活就在身邊。
引用自@時運今泰
觀瀾橫坑水庫綠道屬于比較小衆的綠道,它位于龍華區觀瀾街道辦,算是在觀瀾比較中心的位置,綠道環橫坑水庫而建,全程約5公裡,需時約一個小時左右。
季節:冬春适宜,綠道幾乎沒有遮陽效果。
事實上,在中國,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都能享受到現代工業和科技發展帶來的生活便利性,同時,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環境能源危機,與人類的未來甚至是現狀都是息息相關的。
今年夏天,國人普遍感覺特别熱,這個感受應該是世界現象。7~8月的廣州,台風季沒有來臨之前,白天路上行人“欲斷魂”,可謂汗流浃背。
遠在溫帶地區的加拿大,以往夏季往年平均氣溫在25攝氏度左右。以下是一則今年的新聞報道:
在加拿大不列颠哥倫比亞省,最高氣溫一度逼近50°C,刷新了當地的高溫紀錄,這場突如其來的熱浪已導緻130多人死亡。
以上這些顯示,全球氣候變暖越來越讓人們切身體會了。如果說未來持續的全球氣候變暖,使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部分海岸線地區被淹沒。這樣的信息還“遙遠”。那麼,降雨和大氣環流的變化,使氣候反常,造成的旱澇災害不再是危言聳聽了,是人們随時面臨的境況。
各種污染說和生物地理變化說,相信大家也都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實際到我們能不能去通過一些方式改變或者延緩發生,這個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簡單讨論出結果,而且需要付諸于行動。
未必等到“顆粒無收”,百分之50~70的信息就可以進行預判決策。
低碳,英文為low carbon,意指較低(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
低碳生活必然成為未來人類的常态化生存方式。
我們盡早通過學習各種個人低碳生活技巧,并實際掌握實踐。積極參與城市低碳環保的統籌安排中,例如配合垃圾分類,低碳出行,甚至工作中注重環保碳排标準等等。
我們的地球隻有一個,大家都要愛護好它。維尼的漫談,低碳生活,學習實踐中,以上如有不妥,請留言指正,謝謝。
網絡插畫
(ps:圖片來源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