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什麼是心,心在哪裡?為什麼要追随自己的心?
如果用籠統的概念來表述,心即思想,即認知,心,必然有主體,主體即是自我。
而思想與認知即是經驗的集合,故經驗的局限決定了思想與認知的局限,即自我的局限。
那麼追随自己的心,并不是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因為想幹什麼即是欲望,而欲望必然脫離實際,沖突必然存在。
因為思想與認知的規定性,決定了其必然是局限的。故,在局限中,使用局限追求本真,局限中追尋欲望,必然還是局限。
心的方向,誰的方向?你的方向,自我的方向,即是欲望的方向。
欲望,有欲望就會有追求,而有追求必然有判斷,有判斷必然有選擇,有選擇必然有局限,因為一切的源點都來自那個心。
所以,我們妄圖用自我産生的欲望即方向,自我在現實中又根據自我來追求欲望,一切皆脫離了實際,即有了認知本身就不是實際。
思考的同時,愚蠢産生。
而,我們能感知到我們的進步,其本質不是進步而是經驗的破潰與叠代,即自我的經驗在經驗的過程中,不斷的被推翻,不斷的重構,讓自我感知到經驗的更新,我們稱之為進步,但這并不是進步,因為無論怎麼推翻,其必然還在自我經驗範圍之内,還是在思想之内。
我們所說的知行合一,知與行本身就是合一,為什麼我們還在追尋?
因為我們的知,都不是真知,都是在封閉的思想通道中自我追尋自我所認為的客觀化後獲得的那種确定感,即我們認為我們知道。
但有知就有無知,知有自我的存在必然不是真知,而知與行也必然會産生割裂。
因為自我的存在,自我必然追尋A=A,亦必然在求真的過程中,使用自我來整頓本真,而整頓過程的依據,即是自我的視角,我們也稱為經驗,認知。
但,無論是什麼經驗,認知,其必然是歸納與總結的産物,即其可以脫離于實體而在沙盤中推理與運行,其是思想邏輯的遊戲,但既然是歸納與總結,亦必然脫離現實,脫離實際。
自我為了整頓世界,亦必然進行二分,判斷,選擇。
痛苦不斷。
我們又通過追尋内心而使自我逃避痛苦,認為追尋内心即是實現自我。
但這個過程實際上是自我根據自我的經驗,實現自我的自我實現。而在實現的過程中的沖突,我們定義為問題,我們遇到問題又在解決那些問題。
但,解決問題本就是表象,因為導緻問題的源頭沒有解決,問題必然一直存在。
而這一切,其與本真毫全無關系。
即這一切的源頭都指向了那個心,那個自我,那個認知,那個思想。
無心而為,即是那個本真。
#認知##心理學##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