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朝晖/文
《書》,又稱《書經》、《尚書》,是儒家五經之一。《尚書•虞書•大禹谟》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傳統認為這是堯舜禹禅讓時的私相授受之語。
朱熹曾經談過自己的見解(如下圖)。
王陽明直接将其釋為“心學之源”(見下圖)。
後人更是将其奉為“中華心法”。
說實話,作注寫疏的人都有個通病一一“玄之又玄”。
按《荀子•解蔽篇》記載,在《道經》中有類似說法,即“人心之危,道心之微”。但我在傳世《道德經》和《老子》帛書版甲乙本均未查到該句,可能是我還不夠認真,也可能是荀子看到的《道經》不同于傳世本(已佚失),歡迎大家告訴我。
“允執厥中”非常著名,被清朝的乾隆皇帝禦書成匾懸于中和殿内。
“允執厥中”現已成為漢語成語,傳統解讀是:允,公允誠信;執,遵守保持;厥,其;中,中正;允執厥中,就是“個人言行要不偏不倚,保持中正之道”。
今天不想對“允執厥中”說更多(其實有點小意見),隻想說乾隆帝将“允執厥中”懸挂于中和殿内,确實很貼合“中和”之意。
下面,我想從說文解字角度談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到底表達的是什麼?
關于“人心惟危”,傳統解讀基本上都是“人心危險難測”。對此,我持否定觀點。
我曾經解讀過“危”字。
也就是說,“危”有探察之意,探察之後随之而來的是“審時度勢,随機應變,臨機決斷”。所以,“人心惟危”是講“人心是會根據觀察結果而審時度勢、随機應變、臨機決斷的”,而絕不是講“人心是危險難測的”。
人心的審時度勢、随機應變、臨機決斷,這其實講的就是“道”。
“道”最早見于西周早期金文,是“行”中有個大眼腦袋“首”,表意的就是人在遇到“行”(分岔路口)時的審時度勢、随機應變、臨機決斷,選擇出一條繼續前進的路。這不就是“人心惟危”所要表達的?
所以,“人心惟危”其實講的就是“道心”。
關于“道心惟微”,傳統解讀基本上都是“道心微妙難明”。對此,我持否定觀點。
什麼是“微”?
從“微”的小篆或秦簡看,是“一個披着長發的人被鞭笞敲打着行路”。所以,傳統認為“這是一個卑賤的人”。
現在所認知的“微”的常用義都來自“卑賤”之義。比如:人微言輕,講的是人身份的“卑賤”導緻言輕;微服私訪,講的是身份高貴者穿着“卑賤者”的衣服出行。
因為“卑賤”而被輕視、忽視、無視,引申為“看不起、看不見”,最後訛誤為“體積細小而看不清、看不見”。這就是“微”從“身份的卑賤”演化為“體積的細小”的邏輯。
其實,“微”還可理解為從“彳(行)”從“攸(修)”。
我們來細看“攸”/“修”,二者是同源字,在甲骨文中已出現。
“攸”/“修”的甲骨文給人直觀感覺就是“人被鞭笞敲打”。
金文中多了“幾個點/撇”,多數人将其視為“傷痕累累、鮮血淋淋”,其實也可視為“人身上的枝棱毛刺”。樹修枝則長一一修長,同理,修身就是修去毛刺棱角使人變得更加成熟穩重一一成長。
所以,“微”可看作是“彳(行)” “攸(修)”,即“微”的本義就是“修行”。修行有個過程,不會一蹴而就,而是逐漸改變。“道心惟微”是講“道心需要修行”,而絕不是講“道心微妙難明”。
道心經過不斷的修行,就會有精準目标(“惟精”),有專一方向(“惟一”)。
補充:(回答道友問題)
惟一/唯一,都源于自然界中絕大多數鳥類給人表象上的“一夫一妻”,華夏先民們很容易就誤以為鳥類是終生忠貞的,彼此是彼此的“唯一”/“惟一”。惟,應釋為“隻有”。
“人心”隻有“危”(會審時度勢随機應變)才會變成“道心”,“道心”隻有“微”(不斷修行)才會有“精”準目标和專“一”方向。隻有有了“精”準目标和專“一”方向後,才能做到“允執厥中”(不偏不倚保持中正)。
這是今天的閑扯。
(圖片均自網絡,侵删,特别感謝原作者)
(本文原創,歡迎轉載,請注明:渣渣灰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