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看到池塘邊飛來飛去的蜻蜓立在水草上,很多人大概都會想起楊萬裡的《小池》。那麼你知道“蜻蜓”在閩南語中叫做什麼嗎?
在低空中盤旋、炫耀輕盈矯健身姿的蜻蜓,它的閩南語名字聽起來很文藝,叫做“田嬰[ʦʰan² ĩ¹]”或“山麗[sũã¹ le¹]”。有着優雅姿态的蝴蝶在閩南也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尾頁[ᵐbə³ iaʔ⁸]”。
蜻蜓、蝴蝶都是昆蟲,說起昆蟲,這是一個很龐大的家族。它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群體,蹤迹幾乎遍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目前已知的昆蟲種類超過一百萬種,占已知生物物種(包括菌類、植物和其他動物)的一半以上。而且這一百萬種隻是已經探明的數量,還有很多未命名或未被發現的昆蟲物種。
閩南多山地丘陵,氣候溫和濕潤,适合昆蟲生長。我國大部分地區常見的昆蟲,在閩南幾乎都能見到。閩南人把所有蟲子統稱為“蟲[tʰaŋ²]”或“蟲仔[tʰaŋ² a³]”,那麼,具體到每一種個體呢?一起來學習一些昆蟲的閩南語叫法吧。
從春季忙到秋末,花叢中穿梭的蜜蜂,閩南人叫它“蜜蜂[ᵐbit⁸ pʰaŋ¹]”或“蜂[pʰaŋ¹]”。
會發出聲音的蟲子,可不止“嗡嗡”叫的蜜蜂。比如每年一到盛夏就會響起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像是在喊着“熱死咯”的蟬,它在閩南語中可以叫做“柑蛴[kã¹ ʦe²]”或“宿李仔[siak⁷ li³ a³]”。還有喜歡吟唱的“蟋蟀[siak⁷ sut⁷]”,喜歡“搓手”的“胡蠅[hɔ² sin²](蒼蠅)”,愛叮咬、擾人睡眠的“蠓仔[ᵐbaŋ³ a³](蚊子)”等。
生命力十分頑強的蟑螂,閩南人叫它“加蚻[ka¹ ʦuaʔ⁸]”。蟑螂大概是被我們誤解最深的昆蟲。其實除了極少數的害蟲種類,剩下的近五千種已經命名的蟑螂,都是不折不扣的森林益蟲。
螞蟻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昆蟲之一,在閩南語中,我們叫它“狗蟻[kau³ hia⁴]”或“螞蟻[ᵐbe³ hia⁴]”。
過去的時候,總會有小孩愛養蠶,從細細一條養到白白胖胖,直到它吐絲成繭。蠶在閩南話中叫做“娘仔[nĩũ² a³]”或“蠶[ʦʰam²]”。破繭而出的飛蛾,我們稱其為“頁仔[iaʔ⁸ a³]”。
還有一些昆蟲的閩南語名字聽起來就很生動。比如長着許多條腿的“蜈蚣[ᵑgia² kaŋ¹]”,不愛幹淨就會出現在身上的“加蚤[ka¹ ʦau³](跳蚤)”和“虱母[sat⁷ ᵐbu³](虱子)”等。
在閩南,臭蟲叫做“木虱[bak⁸ sat⁷]”,蝗蟲叫“草蜢[ʦʰau³ mũĩʔ⁷]”,毛毛蟲叫做“狗尾仔蟲[kau³ ᵐbə³ a³ tʰaŋ²]”,蜱蟲叫做“牛蜱[ᵑɡu² pi¹]”,蛔蟲叫做“紋蟲[ᵐbun² tʰaŋ²]”。
會發光的螢火蟲,閩南人叫它“火螢[hə³ ĩã²]”。帶着兩把“大鐮刀”威風堂堂地出現在你面前的螳螂叫做“螳虻[tɔŋ² ᵐbɔŋ²]”。可以藥用的蝼蛄,則叫做“塗猴[tɔ² kau²]”。
再說一些可能會被大部分人誤以為是昆蟲的動物。比如蜘蛛,它是節肢動物但并不屬于昆蟲綱。蜘蛛在閩南語中有兩種叫法,根據蜘蛛的形态劃分,長腿瘦身的蜘蛛叫做“蟧頁[la⁴ iaʔ⁸]”,短腿胖身的蜘蛛叫做“蜘蛛[ti¹ tu¹]”。蚯蚓屬于環節動物門,閩南人叫它“塗蚓[tɔ² un³]”。
壁虎自然也不是昆蟲,它在閩南語中叫做“蟮侬[sian⁶ laŋ²]”,小時候看到壁虎,長輩會吓唬說,壁虎會鑽進我們耳朵裡斷尾。這導緻我到現在看到壁虎仍留存有幼時的恐懼感,生怕它真的會把尾巴留在我的耳朵裡。
這些昆蟲在閩南語中的叫法有的與普通話相同、相近,比如蠶、螞蟻、蟋蟀、木虱等;有的則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比如蠓、塗猴等;也有一些是閩南人自己創造的,或從其他地區或方言借來的,比如田嬰、尾頁、加蚻等。
在夏天這個季節裡,我們與蟲的愛恨情仇上演得最為激烈。飛蛾這個不速之客成為了燈光的追随者,蟑螂在人們腳下大難不死後溜進了下水道,蚊子與我們突破了零的距離,吻了一次又一次……由閩南人書寫的昆蟲記,或許也會是一個個有趣生動的故事。
*本内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