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兒千千萬,卻沒有任何一種年味兒,能如花生瓜子糖一般,像“填縫兒”一樣貫穿新年的時時刻刻。
從備年貨開始,中國人就開始走哪吃哪,嘴巴隻要沒在吃飯,就一定被花生瓜子糖填滿。如今,花生瓜子糖已成為新年的一個符号般的存在,任新年年桌千變萬化,也絕對離不開花生瓜子糖的香甜。
水冰月| © 撰文
西瓜| © 版式
01
花生、瓜子、糖
中國人必備的年味之一
▼
放假在家第一天,我媽神秘兮兮的從放年貨的屋子裡拿出兩袋堅果,一兜開心果一兜巴旦木,“看,專門給你買的!”
這事擱以前是不可能發生的。
老太太向來不喜歡在吃食方面花錢,而且開心果和巴旦木較貴,除非我們這些做兒女的給她買到家,否則,就算是過年,她也萬萬不可能主動買這些幹果。
“那花生瓜子糖都買齊了嗎?”我問道。
“這杏核兒啥的我都買了,花生瓜子糖那還用問,自然都買了!”
這些年來,随着日子越過越好,五花八門的各色小食,充斥着我們的年桌。什麼砂糖橘、龍眼幹,外國的巧克力,還有各色身價不菲的幹果……
但無論年桌上的零嘴如何豐富、變化,都難以撼動花生、瓜子、糖這老三樣的地位。
花生、瓜子、糖,是中國人必備的年貨之一。
不同于酥肉丸子之類的炸貨,也區别于花糕豆包之類的蒸物,零嘴雖小,難登席面,卻也是中國年一個特殊的存在,早已化身一種符号,成為中國人必不可缺的“年味兒”之一。
而且,這種年味兒,就像填縫兒一樣,将年節塞的滿滿的。
02
花生瓜子糖 春晚
大年三十的無敵組合
▼
大年三十,不僅是中國人阖家團圓的時刻,也是花生、瓜子、糖“合家歡”的日子。
大家吃過晚飯,桌上擺放上花生、瓜子、糖,一家老小圍坐在電視前,“咔滋”“咔滋”的奏響新年序曲。
伴随着新年春晚的小品、歌舞,大人們一年來的疲憊,皆消磨在這片刻的放松與歡愉當中。
小孩子們,則熱衷于在各色糖果中挑出自己最喜歡的幾樣,然後全部攥在手裡,挨個享用。
伴随着年夜越來越深,嗑瓜子、吃花生的聲音越來越弱,十二點的鐘聲從電視中傳出,疲困的人把手裡最後半把瓜子往盤裡一丢,喝兩口茶水順順嗓子,結束守歲。
但也有人守歲能守一整夜,這時,能陪他奮戰到底的,除了重播的春晚,也就是桌上的瓜子花生了。
我家輩小,每年春節都得起大早趕着時間去拜年。
爺爺有個兄弟排行老五,每次去他家拜年,都能看到桌上壘的跟塔山般的瓜子皮,每當這時,奶奶的第一句話總是:“嗨,恁五爺一夜沒睡,就知道看電視嗑瓜子,人家熬得住,咱可不行……”
所以,對于中國人,三十晚上可以沒有其他東西,但絕對不能少了這三樣吃食零嘴的身影。
03
花生瓜子糖
初一最好的待客之物
▼
除了三十兒晚上,花生、瓜子、糖,就是在拜年的時候最能發揮作用。
往年從初一到初三,是拜年走親戚的高峰期,可無論到誰家,主人都免不了一句“來,吃糖,吃花生……”
可以說,初一的花生、瓜子、糖,是最好的待客之物。
大家拜年往往一天要走好幾家,經常到親戚朋友那裡點點腳就得走。
主人留客吃飯顯然不現實,可若連口茶水果子都沒有,又顯得不夠熱情,這時,花生瓜子糖這種好拿易吃的零嘴就特别合适。
記得小時候,每當去到一家拜年,對方都會把糖盤端到我面前:“看,喜歡吃什麼自己拿,挑好的吃!”
小時候哪懂客氣,看着哪個糖的糖紙亮,小手直接就過去了。這時,主人還會再從糖盤裡挑些糖果,塞我口袋裡。
所以,小孩子在買過年新衣時,都喜歡口袋大的,不僅能裝壓歲錢,更能裝糖果!
大人們這時候也不能客氣,無論到誰家,總得從主人的幹果盤裡拿幾顆瓜子花生墊墊嘴,以示關系親近,雙方互不客氣。
04
新年的麻将桌和炕頭
怎能少了花生瓜子這類零嘴
▼
俗話說,“每逢佳節胖三斤”,特别是過年,别說三斤,五斤十斤胖的,也大有人在。因為,過年期間,别說大魚大肉,嘴巴一刻不閑才是胖起來的原罪。
因為人們不是在吃飯,就是在嗑瓜子。
記得之前網上有篇文章講的就是“中國人為什麼那麼愛嗑瓜子”這個問題。文章提到,“相比其他零食,瓜子的确适合消磨時間”。
平日瓜子花生出現的場景往往是人們閑聊唠嗑時,所以,一定程度上瓜子花生也是社交輔助物。
什麼是“過年”?就是社交狂歡呀!而過年最具社交屬性的三個場所,除了酒桌,就是麻将桌和炕頭。酒桌自不必提,麻将桌和炕頭也是新年人們最愛待的地方。
麻将桌旁,打麻将的騰不出手,看客的手上嘴巴可不停。
隻見看客雙眼還盯着牌局,小巧的瓜子經手指一捏,牙齒一磕,白胖飽滿的籽仁便落到嘴裡。幾圈麻将下來,哪個桌下不是瓜子花生皮一地。
再說炕頭。過年期間,我媽的小姐妹偶爾來我家找她唠嗑。
倆人有時床邊有時沙發,人一落座,我就自覺的把瓜子花生奉上,再貼心的給二位沏上兩杯茶水,以示乖巧懂事。
然後就聽吧,各家八卦之間參雜着咔滋咔滋的聲音,倆人噴空噴的的那叫一個酣暢淋漓。
每當這時,我實在無法想象,她們要是少了花生瓜子那得少多少樂趣啊。
05
沒有哪個國家
在嗑瓜子方面能與中國一戰
▼
其實,瓜子花生糖不僅給現代生活帶來了很多樂趣,在古代,也幫着人消磨了很多時光。
“瓜子”第一次出現在文獻典籍中是在北宋初年成書的《太平寰宇記》裡。
後來,吳越地區還有歌謠為證,記載着正月嗑瓜子的習俗: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種地下秧子……
到了明清時期,各類戲曲話本,也不少見對人們嗑瓜子的描繪。
記得早先看《紅樓夢》,裡面便寫到:“黛玉和寶玉在梨香院作客,黛玉嗑着瓜子兒,隻管抿着嘴笑。”
曹公筆下這樣神仙般的人兒,在嗑瓜子面前,也得低頭啊。
康熙年間也有詩為證,《年夜》:“側側春寒輕似水,紅燈滿院揺階所,漏深車馬各還家,通夜沿街賣瓜子。”
足以見得,明清時期嗑瓜子就已經成為全民休閑運動了。
嗑瓜子發展到現在,不說世界無敵,但也确實鮮有哪個國家可以與我們一戰。
不是有種說法嘛,要辨别一個人是中國人還是韓國、日本人,隻需給他一把瓜子即可。
至于花生,也因其寓意吉祥、味美價廉得到了大家的喜愛,上升為“國民幹果”。
原先為奢侈品的糖果,也随着時代的發展,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為春節溝通情感,撫慰心情的助攻。
而在過去的十年裡,人們對各類堅果、零嘴的需求倍增,我們的年桌上也越發豐富,但仍沒有任何一種吃食,能夠像填縫一般,充斥在新年的時時刻刻。
也許,未來年味兒千變萬化,但萬變也絕不會離花生、瓜子、糖。
(圖片來源于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