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彙天眼APP訊 : 聽說,第一批90後還沒脫單,就已經開始脫發了。
脫發問題“秃”如其來,成為當下不少年輕人的新煩惱。據叮當快藥最新報告顯示,在我國,平均每6人當中就有1人有脫發症狀;去年上半年,一邊脫發一邊補發的80後占比竟高達40.5%,已成為購買護發、植發産品的主力軍,而90後的脫發人群占比也有38.1%。脫發群體正日益年輕化。
失眠熬夜、工作壓力過大、飲食不健康……種種問題導緻人們的發際線靜悄悄地向後移,發量一天比一天少,這屆年輕人的發量還有救嗎?
在脫發問題愈發普遍的當下,生發液、育發液、光學健發儀等防脫固發産品層出不窮,除了日常基本的養發護理,植發更是受到了廣大年輕一代的熱捧,養發植發市場迎來了井噴式的發展。《中國人頭皮健康白皮書》顯示,中國受脫發問題困擾的人約有2億,預計到2020年,養發頭療行業的市場滲透率将達到20%,整個養發頭療及相關産業經濟規模有望超過400億元。
但是,如果不養成規律、健康的生活習慣,不對症下藥,單靠這些養發産品和植發技術,頭發就能保住嗎?
“秃頭青年”自救指南
“其實我一開始沒覺得脫發有多厲害,直到暑假到北京實習,發現地上、床上都是我的頭發,就有點慌了。”1994年出生的全思甯是一名即将研三的學生,兩年前她從廣播電視學跨考進了新聞學專業,研究生剛入學、跨專業的重壓之下,幾乎每天都要趕作業熬夜,生活作息一下子亂了套。
開學沒多久,全思甯和舍友都發現頭發掉得厲害,于是組隊買了生發液。“剛開始長了一點點毛發出來,很開心,又回購了一瓶,但後來頭發也沒見長……”思甯告訴新健康記者,“現在用着也隻是圖個心理安慰。”
為了拯救秀發,思甯還嘗試用睫毛增長液塗在發鬓,“但我發現所有的增長液都是騙人的,該脫還是要脫。”即便如此,思甯并沒有放棄對頭發的自救,聽說黑芝麻可以養發,她特地去藥店買了一大罐放在宿舍,早晚各吃一次;聽說生啤酒可以防脫,她也去買了一瓶……“也不管效果如何,試了再說。”
如果說生活不規律是導緻脫發的重要原因之一,那高強度的工作及其壓力對脫發才是緻命一擊。參加工作兩年的王雪婷告訴記者,之前在銀行工作時,她每天都為拉業績愁秃了頭,“那段時間感覺頭頂都快掉光了,後來換了工作才慢慢好起來。”
事實上,無論是還在跟專業課“死磕”的學生,還是已經步入職場的苦逼搬磚青年,研究如何防脫固發已成為他們茶餘飯後最喜歡探讨的問題之一。
新生植發院長張春傑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脫發患者越來越年輕化,與當前生活節奏、工作壓力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有很大關系。他舉例,比如說手機對于年輕人的毛發缺失、脫失便産生了巨大的影響,睡眠時間越來越少,機體抵抗能力、免疫能力随之下降,這些都不利于毛發的健康發展。
據阿裡健康最新發布的《拯救脫發趣味白皮書》數據顯示,中國脫發發病率高,且日趨嚴重,每年以15%~18%的增長速度快速發展。目前,中國秃頭率最高的城市前三名分别為香港、台灣和上海。
不僅如此,随着現代生活習慣的改變,脫發群體也越來越年輕化,90後已經迫不及待地加入到這場“防脫攻堅戰”中。調查顯示,當前有超五成大學生有脫發困擾,半數學生在大學期間開始脫發,超七成學生處于輕微脫發狀态,超六成學生曾采取措施緩解脫發,近八成學生認為脫發影響學習生活,七成學生認為脫發會讓心情變差。
“頭等生意”火爆
随着脫發人群激增、審美觀念的改變,人們對頭發護理的需求不斷提升,“頭等生意”也越來越火爆。根據國家衛生部門公布數據,我國城市居民用于個人頭部護理的消費正以每年30%的速度急速遞增,遠遠超過9%的GDP增長率。專 家測算:中國未來10年毛發健康産業将以每年260%的速度增長,2015年至2025年,将是中國生發、養發、植發市場爆發式增長的黃金10年,千億養發藍海市場正等待發掘。
伴随着消費升級,消費者對于養發産品的需求也變化多樣。來自福建龍岩的阿欣是一名剛參加工作一年的“職場小白”,但是在養發這個領域已是“資深達人”。
從大二開始,阿欣就發現自己有輕微脫發的傾向,随後開啟了她對各種養發固發産品的探索之旅。“細數了一下,我現在應該用過有十來種産品。但都沒什麼效果,最近開始用洗米水試試。”
阿欣告訴記者,部分護發精華的價格比面霜還貴,每月光花在護發上就要三四百元。“每周我還去養發館做一次護理,維持頭皮的基本健康,目前覺得效果還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美團點評麗人看到,近年來活躍起來的博士園、維絲漁人、章光101、朵語、絲域養發等養發品牌已經入駐到單獨開辟出來的養發闆塊,并成為不少消費者護理頭發的新選擇。從套餐售價來看,平均服務價格在69元~338元不等。
與此同時,随着數字化的發展,新營銷模式也在逐漸變革升級。絲域美發近日就聯手美團點評麗人進行線上線下美業門店共創和數據打通,顧客在線上完成團購預約并付款後,便可自行到門店進行頭發護理與體驗,實現無縫式對接。
在現階段養發行業内,其實消費者養發意識的滲透率僅有2‰~3‰,保守估計,未來滲透率将達到15%~20%,“可以說是一個成百倍的上升趨勢。”絲域養發CEO尹曉非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養發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吸引了嗅覺敏銳的資本市場。2014年,瞄準美業發展的中信産業基金入股絲域并成為其控股股東。2017年,雍禾植發與中信産業基金達成戰略合作,共獲得中信投資3億元。2018年,華蓋資本旗下華蓋醫療健康基金牽頭組成的投資聯合體完成了對碧蓮盛的戰略控股投資,總投資金額5億元。頭皮健康問題衍生出的廣闊市場,潛力無限。
植發市場受熱捧
與養發相比,植發所帶來的立竿見影效果更是獲得不少消費者的青睐。除了各大整形美容醫院,科發源、碧蓮盛、雍禾植發、新生植發等植發機構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試圖分一杯羹。
盡管植發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脫發問題,但與傳統養發護 法相比,植發可以在短時間内幫助患者重拾一頭秀發,因此廣受好評。目前市面上主要的植發技術包括FUT和FUE兩種:FUT技術采用切取頭發皮瓣的方式提取毛囊,後需在提取之後用針縫合傷口,容易留下線性疤痕;而FUE技術則是通過精微器械從脫發患者供體提取毛囊。
為了給患者最大程度減少毛囊損害,近年來3D植發技術在臨床上也得到廣泛認可。21世紀經濟報道從“第四屆中國毛發移植大會”上了解到,3D植發采用了攏吸口環鑽技術,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毛囊提取的損傷,丢失皮膚量會明顯下降15%~20%;同時,與傳統提取技術獲得的出毛量相比,可增加20%以上。張春傑告訴記者,目前3D植發的臨床應用率已經達到60%,下一步計劃在現有的3D毛發移植技術上進行新技術的研發推廣。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某大型社交平台上看到,不少年輕人将植發視為拯救發量危機的新方式,并公開記錄了自己植發的全過程。在他們看來,植發就像是去做一場美甲、去美容院做一個SPA一樣普通。但真的是那麼簡單的事麼?
“植發效果的好壞,與主刀醫生的技術密切相關。”不少有植發經曆的“發友”紛紛表示,由于各植發機構質量、技術水平、價格各不相同,因此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案才是最正确的。對于他們來說,植發重新帶回的自信,是其他防脫固發産品所難以替代的。
此前,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手術室主任吳文育教授在接受媒 體采訪時強調,選擇植發時應擦亮眼睛,選擇正規、靠譜的醫院,特别是要看主刀醫生的經驗和資質。“毛發種植是一項精細的手術,稍有不慎就會造成毛囊壞死,導緻手術失敗。”吳文育教授如是提醒。
行業需進一步規範
從養發植發行業的發展來看,目前國内已進入高速發展期,但同時也催生了從業規範化缺失、價格戰加劇、養發産品不符規範等市場亂象,呈現出行業準入門檻低、商家議價能力強、市場透明化程度不夠等特點。
去年5月,生發“神藥”漢方育發素被曝利用假專 家、假患者誇大宣傳;生産廠家推責任給經銷商,違法廣告責任主體混亂;同一個批準文号對應許多個銷售品名,且批準文号已過期;涉嫌價格欺詐等亂象引發消費者廣泛關注。
今年7月,有媒 體暗訪發現,各種治療及培訓植發機構都存在沒有取得醫生資質的情況下,直接在人頭頂操刀“實踐教學”。更有商家打着“三天學會植發”的旗号,讓學員練習2個小時後便開始手術,把鹽水當培養液。醫生技術不過關,麻醉消毒不規範,危險性可想而知。
此外,不少植發者在網絡平台上埋怨,部分植發機構通過壓低價格吸引消費者,後按頭發根數收費;有的在手術過程中提出要多取毛囊的要求;還有的機構在術後虛報毛囊數量……行業缺乏統一的價格标準,消費者權益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
事實上,中國植發行業首部質量管理标準《植發技術的研發與技術服務》已于2010年底出台,該标準針對術前問診檢測、術中操作、術後恢複護理等各個環節,作出了明确的規範和要求。業内人士表示,随着行業發展,有些方向需要補充、規範,而且整個行業服務、标準體系也需要規範。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植發行業版圖中,全國連鎖機構市場份額占比約35%,各省市當地的植發機構占有30%的市場,整形美容機構占25%,剩下隻有約10%的份額才屬于公立醫院。中小診所在植發界普遍存在。
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分會委員趙俊英教授認為,植發行業在消費者的支持下前景大好,但想要持續發展,整治行業亂象勢在必行。大量機構入局,隻有擁有更優的技術、更好的服務才能夠在行業中立足。
新生植發副總經理張通則建議,國内養發植發行業未來經營将會通過産品和差異化服務突圍,在找準自身定位的前提下,強化客戶服務,提升軟硬件實力,踐行誠信醫療,回歸醫療本質才是正道。
我國植發行業迅速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就成年人而言,每天掉50根~60根頭發都屬于正常現象。但21世紀經濟報道也在此溫馨提醒,如果每天掉發超過100根,且持續2或3個月以上,就需要及時就醫了。年輕人若想保住自己的秀發,保證充足睡眠時間才是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