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長沙縣望仙橋社區一小區,居民正把切好的瓜果放到有紅糖的白色塑料桶,以制作環保酵素。圖/記者金林
在長沙,越來越多的市民投入到垃圾分類的環境“保衛戰”當中。而在長沙縣望仙橋社區,人們的“作戰”方式别具一格。
經過他們的手,西瓜皮、爛菜葉子這些“垃圾”同紅糖和水按一定比例調配,再密封儲存一定時間,就能制作出棕色的環保酵素。
作為一名試用者,李女士告訴記者,她從今年4月開始自制酵素,如今這些環保酵素用以家庭清潔。而在“七分醉”飯店,每天産生的果菜渣廚餘垃圾中,三分之二都可用于制作酵素自行“消化”。“把做好的酵素拿到我們的蔬菜基地種菜,種的菜又拿到店子裡面來炒,或者拿到社區裡去。”該飯店負責人說。
讓一部分垃圾“憑空消失”,還能實現再創造,這樣的事,就發生在長沙。
8月13日上午,長沙縣星沙街道望仙橋社區組織轄區約200戶左右的居民及商鋪,集中發放紅糖配塑料桶。居民領回家後,将本來要丢掉的廚餘垃圾放在塑料桶中,紅糖、廚餘垃圾和水根據一定比例配比,三個月後可發酵變成酵素,有多種功效。
自制酵素究竟如何制作?13日上午,潇湘晨報記者進行了現場走訪。
做法:果蔬渣三個月“憋”成酵素
8月13日上午9時許,在望仙橋社區一小區内聚集着很多人。人群中,放置着多個白色塑料桶,桶的底部是一層黑褐色的半固體狀物質。
一名工作人員現場進行了講解演示,桶底的暗色物體是紅糖,桶内其他的空間則用來裝水和蔬果垃圾。紅糖、蔬果垃圾和水的比例是1:3:10。在第一個月内,桶内會不斷釋放氣體,居民需要每天給它放氣。為了保證紅糖化開和果菜皮能浸泡在紅糖水中,可以偶爾攪動。到了第二個月,就不用再攪動,蓋緊蓋子,不曬太陽,常溫保存。第三個月,桶内的果菜皮就可以被液體稀釋掉,形成環保酵素。
記者在活動現場看到,在工作人員将水果等物切成小塊丢進桶内後,起初确實産生了一些異味。在社區酵素中心,擺放着多個白色桶,其中的瓜果已經被泡成紅糖水顔色。一名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制成之後的酵素原液,此時已沒有腐爛氣味。
工作人員提醒,需要注意的是,酵素的原料應該是菜渣、果皮等植物的切片,而不能是魚、肉等油膩的葷腥,不然會産生腐臭味。此外,制作酵素的廚餘果蔬垃圾要求沒有油污,也不含泥土等雜質。
體驗:有市民将酵素用以家庭清潔
接到社區下發的通知後,市民黃女士來到現場領取了一個桶。黃女士表示,人們覺得好就可以堅持下來,而自己領了這個桶子,那麼“肯定能堅持下來”。
黃女士的變廢為寶之路也遭遇到了阻力:丈夫認為制作環保酵素過程将産生衛生問題。“他說這個好麻煩,好髒。”黃女士說。
作為一名試用者,李女士告訴記者,自己今年4月開始自制酵素。“說實話,剛開始确實有點酸臭味。”她說,但随着發酵過程的進行,最終的異味越來越小,已經形成的酵素可以用作平日裡的家庭清潔。
“七分醉”飯店負責人李志發介紹,發酵過程中确實會産生異味,但是沒有到影響生活的地步。店内每天産生的果菜渣廚餘垃圾中,大約隻有三分之一被送往垃圾場,其餘的三分之二則可做成酵素自行“消化”。“把做好的酵素拿到我們的蔬菜基地種菜,種的菜又拿到店裡來炒,或者拿到社區裡去。”李志發說。
望仙橋社區黨總支部書記範先順告訴記者,居民将桶子帶回家,并按照指導制作環保酵素後,可定期(每周一和周五)将制作好的酵素送到社區的酵素中心,經檢測合格後,可以獲得100分的積分獎勵,不合格的獎勵50積分。社區将制定相應的獎勵制度讓居民用于兌換生活所需的環保用品。
據了解,社區從去年8月起,已開始邀請專家團隊為轄區内居民、商戶開展了10多次的垃圾分類、環保酵素制作的宣傳講座。上周,已發動轄區内50多家餐飲店、30多家水果店、轄區單位食堂共同做酵素。範先順算了筆賬:假設每月發展300戶,每戶每月減少60斤廚餘垃圾,300戶每月可減少18000斤;餐飲門店每店每天可減量50斤,每月每店可以減少1500斤;每個水果店每天可以減少100多斤,每月可以減少3000斤……“這才是我們要做的,垃圾從源頭減量。”範先順說。
釋疑
所分泌物質有抑菌作用
工作人員宣講中稱,酵素原液可以洗碗、去污、驅蚊、止癢、疏通下水道、淨化廢氣,還可以治腳氣、腳癬、腳臭、手腳幹裂,同時,酵素渣子還能用來種菜、種花。
這是何種原理?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微生物學教師胡益波認為,生物酵素可能包含某些生物酶和次級代謝産物(抗生素)用來抑菌,前期添加的葡萄糖和水作為培養基,發酵三個月後,菌大量生長後分泌的物質有抑菌作用。
他推測,這更可能是一種次級代謝産物。對于環保酵素是否會滋生細菌,胡益波表示在過程初期可能會有一定細菌滋生,而到了後期,那些能夠分泌抑菌物質的微生物占據主導時,抑菌物質便能夠抑制細菌的生長。
潇湘晨報記者駱一歌 攝影記者金林 實習生柳集文 吳霞蔚 陳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