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則讀後令人五味雜陳的故事。可能現在不少人會嘲笑宋恭伯姬的迂腐可笑,但古人就是如此較真,而且類似的故事也并非孤例。
本期故事的主人公宋恭伯姬,是春秋時期魯宣公的女兒,魯成公的妹妹。
當初,母親穆姜做主把她嫁給宋恭(共)公,然而宋恭公對她并不恭敬,沒有親自迎娶。這讓伯姬很不高興,因為隻有天子才有資格派使者迎娶,但是迫于父母之命,伯姬隻得出嫁。
嫁到宋國,“三月廟見”儀式結束後,夫妻二人可以行周公之禮了,但伯姬以恭公不親迎為由,堅決拒絕了。
宋恭公很惱火,派人到魯國告狀。眼看着家庭内部矛盾演變成了外交糾紛,魯成公派大夫季文子來到宋國,向伯姬傳達了國君的重要指示(緻命于伯姬),然後打道回府,向國君複命。
季文子回國後,成公特地擺宴接風。穆姜走出内廷拜謝說:“大夫勤勞于遠道,辱送小子,沒有忘記先君的囑托和後嗣的期望,讓小孩子能懂事,讓先君有希望。您受累了,謝謝。”
由此,一場家庭糾紛和外交風波化于無形。
出嫁十年後,宋恭公去世,從此伯姬寡居宋國。
公元前543年五月甲午日深夜,宋國宮室忽然發生了火災,宮人紛紛呼喊伯姬出來避火,伯姬拒絕說:“婦人之義,保母傅母不在身邊,夜裡不出廳堂。我要等保母和傅母來後再說。”
不一會,保母聞訊而來,但是傅母還沒有趕到。衆人再次呼喊伯姬外出避火,伯姬堅持說:“婦人之義,傅母不在,夜裡不可出廳堂,要我越義求生,不如守義而死。”結果,伯姬被活活燒死在了熊熊大火中。
消息傳出,諸侯無不為她哀悼悲痛。大夥認為,人死不能複生,但被損毀的财物可以恢複,于是紛紛聚集到澶淵,出錢出物,捐助宋國。
後來,這一事件被鄭重載入了魯國國史《春秋》中,《左傳》也有比較詳細的描述。
說實話,伯姬為了區區小節而葬送性命,可能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在寶貴的生命面前,日常禮儀何必如此看重?但轉念一想,也許這就是“貴族精神”吧。
需要一提的是,類似故事《列女傳》中還有幾個,比如《楚昭貞姜》,也是因為恪守禮儀,死在了洪水之中。
貞姜,也是山東人,春秋齊侯的女兒、楚昭王的夫人。
話說這天楚昭王外出遊玩,留貞姜在漸台之上。遊興正濃時,忽報江水洶湧而來,便派出使者迎接貞姜躲避水災。不料,驚慌之下,使者忘了拿上楚王的符節。
使者急惶惶跑來,請求貞姜趕快離開。貞姜拒絕了說:“大王與我們宮人有約定,召見宮人會以符節為憑。現在使者沒有持符節而來,我不敢跟着離開。”
使者急得煙熏火燎說,洪水馬上就要來了,我要是再回去拿符節,黃瓜菜都涼了。
夫人說:“我聽說,貞節女子的要義是不違反約定,勇敢者不怕死,守住一個‘節’就可以了。我知道跟着使者走就會活下來,留在這裡一定會死。然而放棄約定超越禮義而求生,不如留在這裡等死。”
使者無奈,隻得急急原路返回去拿符節。然而,等他再次趕到漸台之時,眼前已是汪洋一片,夫人早已被卷入滔滔洪水之中。
消息出來,楚王感慨萬端,賜夫人号曰“貞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