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朝三暮四”的女人,不,“朝三暮四”是一種非常高的人生境界,而非貶義
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出自于《莊子·齊物論》,“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衆狙之不馴于己也。先诳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衆狙皆起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衆狙皆伏而喜。”
故事大概的意思是,狙公養了一群猴子,後因糧食受限,狙公(喂猴子的人)給猴子分橡子,說:“早上三顆,晚上四顆,怎麼樣?”衆狙(一群猴子)皆怒,說:“憑什麼?憑什麼早上三顆,晚上四顆?不高興。”于是,狙公就改了,說:“這樣吧,早上四顆,晚上三顆,怎麼樣?”結果,莊子用的詞很有意思——“衆狙皆悅”。
狙公賦茅
時至今日,朝三暮四的含義已接近欺騙、反複無常了。顯然,作此理解的人,是以第三者的角度看待這個故事,心中偏向于衆狙,便有種物傷其類的感慨。然而實際上,莊子的本意就在于此嗎?并不是,是莊子為了說明什麼是“道”而講的寓言故事,應當以狙公的視角看待問題,以明辨之心待之。
狙公賦茅,無論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對他自己而言可有分别?沒有,狙公名實未虧,都是付出7顆橡子。
與衆狙而言,或因朝三暮四而怒,或因朝四暮三而喜,衆狙既沒有獲得更多,亦沒有虧損,名實未虧。衆狙無論是智慧還是愚蠢,無論是對還是錯都與狙公無關,隻是實施了狙公”喜怒”之用而已。
狙公賦茅
莊子說;“樹枝與屋梁,醜人與西施,以及各種誇大、反常、詭異、奇特的現象,從道來講都是相通的一個整體。”故而可以理解為,隻要覺悟了“道”是一個整體,就不會計較名稱與實質的改變了,真正改變的是名稱而非實質。顯然,狙公明白“道”是一個整體。衆狙非也。
故而,狙公既然明白也參悟了“道”,又何必在衆狙怒、喜之事上費神,以朝三暮四、朝四暮三來遊戲、設計衆狙,不如選擇最優的解決方法,不生是非,自己繼續參研天道。
與我們而言,若朝三暮四,先少後多,那是“大器晚成”;若朝四暮三,先多後少,那叫“少年得志”。從“道”是一個整體這個角度來講,對于一時的勝敗、榮辱,實在不必要放太多的情緒在裡面,像猴子那樣朝三暮四而怒,朝四暮三而喜,就一定好嗎?不一定,世事無常,人生變數太多,不一定後面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故而,我們要像莊子一樣,富有大智慧的進取心,逍遙于本我,為實現人生宏願,魚化為鲲,鲲化為鵬,鵬怒而飛,身在北冥,卻又追逐南冥,不遺餘力、孜孜不倦。仍需記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以積極的心态面對人生,定能參研天道,收獲飽滿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