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習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客家風俗絕大部分是從中原地區帶過去的,所以形成了客家民俗與中原民俗相互碰撞與相互融合的現象。客家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數民族,同時将其風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風俗之中,又在與其他地區、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們的良風美俗,加上客家人口衆多,居住地域廣大,形成了“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所以,客家風俗在傳承和變異中,顯得特别豐富多彩,包羅萬象。
客家風俗是一個民族在生産、服飾、飲食、居住、節慶、娛樂、禮儀、等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廣泛流行的、經常重複出的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就是人們自覺的喜好、風氣、習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間,為大衆所自覺傳承。漢族文化曆史悠久,風俗源遠流長,已有上下5000年連綿不絕的曆史。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無法比拟的曆史優勢,使得漢族的風俗,無論哪一種、哪一類,都格外豐富而迷人。你對客家風俗了解多少呢?
生産風俗
來賓良江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人們走訪親友後,都要舉行隆重的家宴,合家老少及分竈了的兄弟團聚,由年紀較老、生産經驗豐富的家庭成員,根據曆年和來年的情況進行分析、估計,作出一年的生産安排,較年輕的家庭成員則在旁補充。然後集中力量翻地、耙地、種玉米,完成這些工作後,迎來了繁忙的春耕。"二月竈"(農曆二月二日)那天,天乍蒙白,人們(主要是婦女)争先恐後擔着蠟燭、香、葷菜、糯飯去祭拜"竈王",祈求神靈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生産豐收。
嗣後,種下甘蔗,撒播水稻種子。待秧苗長均,抓緊時間進行春耕工作。由于春耕工作較繁重、緊張,人們多是互相幫助完成插田。管理工作則是各人的事了。作物即将成熟的時候,一般由老人決定什麼時候收割,小孩不得多言。夏收時,各種家畜、家禽業已長大,塘裡也可以捕撈,客家人歡歡喜喜擺上一桌最豐盛的飯菜,又得"洗一次眼睛(意大嚼大吃)"。中元過後,人們又忙乎秋種秋收,其後,集中力量把種植的作物部分出售,飼養的豬、鴨、鵝、魚上市。
喜慶風俗
客家人把建房和喬遷新居亦視為重大喜慶之一,要進行隆重慶賀。建房時,房屋定位,房門定向都要請堪輿先生測定,豎柱上梁時,要張燈結彩,貼紅聯。新房建成後,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驅邪”、“除煞”,然後才能遷入居住。
廣東梅州、揭西客家地區遷新居前要請相士“撿日”(即吉日吉時,吉日多為年頭年尾,吉時為晚上),在新居大門設八仙桌,擺酒席,由相士主持,請如門神、土地等諸神,及前三代祖宗前來享用,稱為“拜門神”(未拜門神先行入住稱為“借住”)。然後焚化由相士寫的地契,向諸神及祖先通告此處已有主。
待神靈祖先食罷,焚燒紙錢及放鞭炮。後一家之主提燒旺的炭火爐,家眷各自拿新的廚具等小物件(家中人丁較少的則帶母雞及一窩小雞,寓意人丁興旺),新居每一處都要經過。次日早上,同族媳婦大早前來幫忙“擂茶”(地方客家人接待客人之食),做湯圓,接待前來祝賀的親友,中午的時候準備宴席款待親友等。
節日風俗
客家人的傳統節日是春節、元宵、清明、六月六、中元、中秋、冬至、送竈王等節。
春節是大節,年貨豐富,多是臘味,包粽子、炒花生等。正月初一不能殺生,初二方可開懷痛飲。春節的娛樂活動,最重要的是舞獅上門拜年。
元宵節時,客家人喜歡包粽子,再次大吃一頓。"二月竈",煮糯米飯殺雞拜竈王,求得一年豐收、順利。
三月清明是傳統的掃墓節,煮甜糯飯,備酒菜,巡回祭掃祖墓,客家人又随便加一次菜,也算是一個節日。
端午節,包粽子。六月六,備酒菜。中元節,是一年内的第二大節,殺雞殺鴨宰魚,女兒、女婿及諸親戚都要返回看望老人,熱鬧一番。中秋節,備水果、月餅賞月。
重陽節,出外登高。冬至,吃一種比水餃大,用糯米粉裹外,餡為魚肉、豬肉、蘿蔔丁的水煮馍。
送竈王那一天,即十二月二十三日(農曆),也是一節日。除夕那天,客家人全家停止工作,集一年的各種收獲,隆重地吃一頓團圓飯,在外工作的家人,都要趕回來團圓。
看了這麼多是不是覺得客家的風俗極具凝聚力呀!盡管客家風俗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風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緻性或同一性。例如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元宵節吃湯圓,好像每一個華夏人都無一例外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