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輔助康複治療課?手術後,專業的康複治療機器人會在床邊為患者進行康複治療;在康複治療大廳,多台康複機器人與康複治療師一起,正在同時為數名患者進行康複治療,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機器人輔助康複治療課?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機器人輔助康複治療課
手術後,專業的康複治療機器人會在床邊為患者進行康複治療;在康複治療大廳,多台康複機器人與康複治療師一起,正在同時為數名患者進行康複治療。
這樣的應用場景,如今已在上海部分擁有康複科的三甲醫院和專業康複醫院實現。國産康複機器人的出現,緩解了康複醫護人員不足的現狀。中國康複醫學會2019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從事康複服務的隻有5600多人,平均每10萬人口僅“分攤”0.4名康複治療師。與此同時,美國每10萬人口有60名康複治療師,日本70名,北歐個别國家可以達到110名。
盡管受疫情影響,但90後創業者、上海卓道醫療科技公司的創始人王道雨還是在2月10日就到崗複工了。這兩天,卓道生産的國産康複機器人産品已經開始陸續對外供貨。“醫護人才緊缺的情況下,機器人能幫上大忙。”王道雨說。
國産機器人比進口貨更“吃香”
在上海的一家專業康複醫院,同時擁有售價數百萬元的一台進口康複機器人和一台由卓道醫療提供的售價不到上款十分之一的國産康複機器人,每一次康複治療的門診價格相同,但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在患者可以自由選擇的情況下,“國産貨”的使用頻次是進口産品的3倍。
一個上午,就有9位患者選擇這台國産康複機器人做康複治療,選擇進口機器人的隻有3位。原來,進口機器人的設置操作相對繁瑣,國産機器人隻需治療師選擇好治療方案,患者就可以快速上機訓練,設備還能通過算法自動适配患者情況,不斷修正治療方案。一名職業康複治療師為患者進行一對一治療,一天最多接待10-12名患者,如果由機器人協助,接受治療的患者數量可以翻番。
一組來自國家衛健委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過1.8億人,失能、部分失能老人約4000萬人,其中有1200萬人是完全失能的老年人。及時、有效的康複治療至關重要,尤其是中風後偏癱人群,越早進行康複治療越好。
“在發達國家,患者的手術治療方案是在康複醫生的參與下完成的,很多患者在ICU病房都能接受到專業的康複治療服務。”王道雨說,“超過半數二級以上醫院至今都還沒有開設康複科,部分開科的醫院也缺少康複醫生和康複治療師。”
根據上海市康複醫學會2018年的調查,即便在上海這樣的城市,當時可提供康複的醫療機構為434家,康複治療師僅2116人,他們對應的是擁有2500萬人口的特大型老齡化城市。
高端醫療器械“國産夢”
醫療器械是國際上醫療消費領域競争的高點。華經産業研究院發布的《2019-2025年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深度調查及發展前景研究預測報告》顯示,2017年,世界前20大醫療器械企業市場份額占比約為54.5%。全球醫療器械主要生産廠家在美國,Top20公司中美國企業11家,其他公司集中于日本、歐洲。
近年來,雖然進口醫療器械在我國的市場占有率已下滑至75%,但我國自主研發的國産産品仍以低值耗材、中低端産品為主。
“要做就做高端的!”2015年,還在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學院工作的王道雨和他的大學同學簡卓決定要做一款國産的高端醫療器械。已有近10年醫療器械工程專業學習經驗的兩個年輕人決定做高端康複機器人,打破國外壟斷。這成為卓道成立後研發的第一款産品——上肢外骨骼康複訓練機器人。
隻不過,這款産品直到5年後的今天,才剛剛完成全部研發,開始申請醫療器械注冊證。
上肢外骨骼是康複領域内的頂尖産品,對機器人的結構、運動控制有着極高的要求。它的标杆産品由瑞士聯邦理工大學早期開發,2012年實現商業化。“我們發現這款進口産品在使用中,肩部機械外骨骼和人體外骨骼并不匹配。”王道雨及其團隊想做一個與人體肩部完全匹配的外骨骼,這要求在進口産品的基礎上在機械肩關節位置增加兩個自由度,實現肩部複合體5個自由度運動。
然而越研發,成本越高,這款産品如果問世,它的售價可能是卓道現有主打上肢康複機器人的10倍。“這東西這麼貴,醫院到底為什麼要采購它?”在對這款産品重點攻關了一年多以後,2016年,這些工程師決定“先把夢想放一放”。
王道雨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暫停研發的決定是作對了。
工程師要多聽聽“醫學語言”
那段時間,所有工程師都要去醫院蹲點,看看醫生和治療師到底需要什麼。王道雨自己也給醫生當了一個多月小助理,“醫生查房、出門診,我都跟着,就想看看他們到底缺的是什麼”。
王道雨發現,最常見的康複治療室的場景是——治療師給一位病人做治療時,其他的病人不得不用自己健康的手臂勉強給另一條手臂做活動,這種自我康複治療效果不佳。
條件稍好一些的三甲醫院康複科,會引進進口的康複機器人幫忙。但這類機器人的“智能”程度顯然不夠,相對簡單的治療模式、繁瑣的操作流程和枯燥的訓練方案影響了治療效果。
卓道自主研發的ArmGuider上肢康複訓練機器人由此應運而生。這種由工程師蹲點而來的、根據醫生具體需求設計的機器人備受歡迎。該産品目前已在國内超過100家知名醫院落地,“其中超過50家是互動醫院,我們定期聽取醫生和治療師的反饋意見,不斷對産品進行改進與優化升級”。
這種“用戶需求反饋、廠商及時改進”的模式,也是國産貨獨有的優勢,“進口産品已經成型,老外有時差、有語言溝通問題、有很多節假日等,我國醫生的反饋意見常常不能及時送達,對方反應、維修也會比較慢”。
目前,引進卓道産品的絕大多數是頂尖三甲醫院。但王道雨更加看好這些康複機器人未來在社區和家庭的應用。一方面,我國分級診療改革正在持續有力推進中,未來與康複相關的慢性病治療重點會下沉到社區醫院;另一方面,以北京、上海為代表的城市正在進入老齡化社會,對康複的需求正逐步放大,那些生活可以基本自理的老人,也需要居家康複的産品。王道雨說:“下一步,我們要開發面向不同人群、不同價位、不同規格的産品,來滿足日常康複需求。要有幾十萬、上百萬的面向專業醫療機構的産品,也要有幾萬元的面向廣泛社區的産品,還要有幾千元的、面向大衆家庭的産品。”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烨捷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