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渝方言片區内,成都話通常被認定有兩個特點:嗲,扁。
記得上大學那會兒,有一天我的武漢同學突然問我:你們成都人說話怎麼那麼難聽?
我問她具體是啥子難聽,她很蹩腳地講了一句:三百三十三。講的時候,她嘴角已經咧成了下垂狀。非常誇張。
她很不理解:為啥你們成都人就不能像隔壁重慶人一樣,張開嘴巴說話?
她話裡所指的發音,就是後來被反複提及的一個概念:梅花音。
很多周邊地區的人覺得成都人獨有的梅花音過于刻意。甚至有人鹦鹉學舌,活生生地,把“蛋炒飯”說成了“電炒飯”,并風極一時。
作為土生土長的成都人,我覺得又好氣又好笑。
梅花音是啥子?梅花音到底咋個念?梅花音在成都方言中的基本要領是啥?是時候做一期基本知識的普及與教學,為它正名了。
來,先跟我讀一遍。
梅花音速成教學00:0002:12未加入話題
梅花音的
基本概念
解釋一下,梅花音,即指成都人在念漢語拼音方言中,韻母為“an”的發音。由于發音與英語國際音标中的æ近似,因此稱為梅花音。
梅花音咋讀?
從英語裡面偷一個詞來對換,那可以簡單地理解為:animal的an。音标:/æ/。
從專業語音角度上來講,æ是一個元音鼻化的過程。
發æ音的時候,上颚是自然放松的狀态,舌尖輕輕抵住下牙龈,讓舌面變寬。先發“a”,發一半的時候氣流轉向鼻腔。
梅花音的
日常用法
1. 表示疑問
例句:咹?你說啥子喃?
“安”這個字在成都話裡面有兩種讀法。如果是用作組詞,就要在原本的元音前面,加一個濁輔音作為聲母,類似:ŋæ。
比如:安全,安裝。
如果單用,代表疑問,就隻用後面的韻母:æ。四川話二聲,寫為:咹。咹多用作應答,表示不确定,沒聽清。意思是:咹?你說的啥子喃?
“喃”則是普通話“呢”的成都話表達,一般放在句尾,同樣表示疑問并加強疑問。感覺有了這個字,一句話才算落了審。
2. 加強語氣
例句:那麼好吃,你吃撒!
“撒”在成都話裡面和“三”同音。四川其他地區也有念作:sá。但資格的成都話,就是:sán。
一般程度的有:吃撒,喝撒,耍撒。語氣肯定,也表示一種理所當然。
如果把成都人的牙尖代入,可能會有:來撒,你打我撒!
像我們讀書那會兒,這種話語絕對是加速兩個人扭打成一團的導火索。不管是不是有意,這句話說出來都逃不了搖頭擺尾、大翻白眼的表情。
3. 日常韻母
例:蛋、鮮、三、煩……
如果讓æ這個發音悄悄地躲在聲母後面,發音效果好像并沒有因此消退半分成都的本地感。比如我們開頭提到的:三百三十三。
再來就是“蛋炒飯”了。三個字中有兩個字都帶梅花音,其實在念出來的時候,口腔狀态是很忙碌的——舌頭還沒歸位,就又要開始完成新一輪的動程。
像“鮮”“現”的讀法,成都人多拼為:xuæn。會從發音層面,把中間連接的“i”換成“u”,梅花音不變。比如:好新鮮哦!現做的!
一句話裡通常會出現多個梅花音,而梅花音的用法通常會在面館得到極緻的發揮。
比如你會聽到:老闆兒,我要三兩現下的番茄煎蛋面!
煩,成都人一般很少單獨拿出來用。更多是會說:好煩哦!
有很多研究語言的人覺得,梅花音是成都地區的“女音”,因為你總是會在街頭聽到成都女娃子多大聲地說:好煩哦!嬌嗔大于責怪。
對梅花音的
誤解
很多人囫囵讀不出标準的梅花音,就把語速放慢,唇形誇大,于是就把“æ”發成了“ian”。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電炒飯。建議那些非要說是“電炒飯”的人在發音的時候把舌面的摩擦音吞掉,這是迅速修正裝怪的關鍵所在。
剛才說的“好煩哦”,也有人說不抻展,最後成了:好肥哦。這種念法大多出現于成都周邊的小城,大多是由于元音鼻化的後半程過重導緻。
普通話的“an”,是靠上颚和舌面的震動發出來的。而成都話的“æ”,不需要那麼大的口腔空間。更窄,更細。
這也是重慶話和成都話最明顯的區别。
重慶人說“安”的時候,就是和普通話發音一緻,而成都人則大有不同。所以直觀地就會覺得,重慶話——莽嘟嘟的;成都話——nia兮兮的。
我大概分析了一下,為什麼有些人會發不好梅花音?或者說,梅花音為什麼會在成都地區變異式地泛濫?
一是因為川渝方言片區内的其他地區對這個“æ”音存在巨大的誤解和認知上的缺失。
二一個,是因為“æ”音不符合部分人的發音習慣。為了更加貼近這樣的發音,他們做作地模仿,刻意地加重,才造成了梅花音不準确的大肆傳播。
所以真的,99%說“電炒飯”的人都不見得是成都人。而成都人聽到“電炒飯”也隻有一種回答:咹?你說的啥子喃?伴随一個360°轉體滾動的白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