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寶貝兒,現今兩歲半了,平時一定要讓大家稱呼她:“小貓”(她自己起的昵稱)。她大大的眼睛,長長的睫毛,皮膚白皙,是一個非常可愛的girl,一張小嘴“怼”起人來,更是有理、有力、有節。
- 有“理”。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小貓”有了一個偏好,不論是吃面條、水餃還是菜,隻要看到碗裡冒着熱氣,非讓她媽倒入涼的純淨水拌涼。我作為奶奶,不會隔輩溺愛,無原則的滿足其要求,而是學着與兩歲的小孩兒“鬥智鬥勇”。
有一天午飯,我炒了她愛吃的茄子炒肉丁,剛端上桌,她就嚷着要加涼水,我說:你等一等菜涼了吃,所有東西加上涼水後就不好吃了。隻見她閃爍着靈動地眼睛,撅着小嘴回怼我:“奶奶說的不對,檸檬、百香果泡水就很好喝啊”。我驚訝她的反應快速、準确,連忙道歉:“對不起,奶奶說得不準确,小貓說對了”。這時她沉浸在自己“勝利”的喜悅中,不再糾纏着加涼水,就起勁地吃起了菜,一場“小風波”就這樣化解了。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這些影響會貫穿孩子的一生。因此大人除了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還要以平等的方式對待孩子,不能“以大壓小”,大人出錯,也要真誠地給孩子認錯道歉,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會犯錯,但要敢于承認錯誤,知錯就改,培養一個好的品行和習慣,讓孩子健康、快樂地過一生。
- 有“力”
“小貓”膽子很小,有一次,院裡幾個小夥伴一起去附近的“氈房”遊樂園玩。“小貓”被小朋友們拉着手去坐滑梯,那滑梯很長,是由兩個大大的“S”形組成。
因是第一次坐,她有些害怕,眼見其他小夥伴一個個都滑下去了,她也不想丢面子,就坐在高高的滑梯入口處,一邊耷拉着兩隻腳,一邊喊:奶奶你看,我在“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呢。這話被别的奶奶們聽到了,正稱贊她能“活學活用”呢,這時小夥伴們又上來開始第二輪了,有小夥伴催促并推她,她趁機站起來,後退幾步說:“小櫻桃”你别擠,要不你先坐。就這樣她既化解了自己膽小的“窘迫”,又體現出了“謙讓”。
我感歎:一個兩歲半的小孩子,在己所不能的情況下,瞅準機會“化困難于無形”,這種随機應變的能力,她是怎麼學來的呢?
- 有“節”
現在家裡無論男孩還是女孩,個個被寵的都像“小皇帝”和“公主”似的,在外邊和小夥伴一起玩,自己的玩具不要分享,還動辄去搶别人的玩具,一旦搶不到,“戰争”就可能瞬間爆發。
針對這種情況,我平時的做法是:充分尊重孩子的“物欲權”,不能強行讓孩子将心愛的玩具分享給别人,但鼓勵并提倡孩子,用玩具交換或時間拖延的形式來緩解“小摩擦”。
有一次,幾個小夥伴一起在玩堆沙雕,“餘額寶”小朋友沒帶小鏟子,就趁“小貓”不注意,順手拿走了她的小鏟子。這下“小貓”不願意了,大哭起來。我連忙勸說:你去問問“餘額寶”玩完了,要回來。此時“餘額寶”不便同大家一起玩,就獨自站在他奶奶身後擺弄着那把小鏟子。小貓走過去直接對着他奶奶說:“餘額寶”玩完我的小鏟子了嗎?如此反複兩次,餘額寶奶奶終于把小鏟子奪過來還給了“小貓”。她蹲下剛要鏟沙子,“大赫”小朋友又過來說:要玩一下小鏟子,“小貓”直接怼回去說:不行,我玩完大五分鐘後,再給你玩。這一招聰明!意思是說:我沒有不給你玩,而是要等我玩完後再給你。幾分鐘過後,“大赫”小朋友早已忘記要玩小鏟子的事了。
誰說兩歲孩子—可怕的叛逆期很難纏?童話世界裡,孩子們的妙招也會給大人帶來無限歡樂和靈感呢,就看大人怎樣正确教育和引導了。正如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過: 每一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并檢驗自己,的确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