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教隊員怎麼長高。”
——前NBA波士頓凱爾特人隊主教練紅衣主教(Red Auerbach)裡德·奧爾巴赫
主要發現:
- NBA現役球員的平均身高為6英尺6.3英寸(202cm),在過去的39個賽季中從未如此矮小。
- 現役球員中控球後衛是NBA曆史上最高的。其他位置球員都是自80年代以來最矮的。
- 72%的NBA現役球員身高在6'9''(210cm)以下(過去40個賽季最多)
- 40%的現役大前鋒的運動戰投籃(field goal,FG)是三分球(這在NBA曆史上還是第一次)。
- 雖然數量在下降,但當前NBA的大個子在投籃效率和球員效率值(Player Efficiency Rating,PER)方面占據主導地位,打破了NBA的曆史紀錄。
- 國際大個子是NBA球隊最寶貴的資産之一——NBA的7英尺(213.36cm)球員中有53%是國際球員,46%的NBA中鋒來自其他國家。
NBA的平均身高是6英尺6.3英寸(202cm)(2022年),是過去41年來的最低水平。過去的十年是NBA曆史上第一次出現現役球員比十年前更矮的情況。
1951年以來,各個賽季NBA球員平均身高情況
NBA的控球後衛身高6英尺2.4英寸,是他們有史以來最高的。
其他位置(得分後衛、小前鋒、大前鋒和中鋒)都是自80年代以來最矮的。
1951年以來,各個位置球員身高變化
NBA球員的平均體重自70年代以來一直在增長,在2010/11賽季達到頂峰,此後一直在下降。
NBA現役球員是21世紀各賽季平均體重最輕,平均體重為217磅(98.4kg)(2021年)。
1951年以來,各賽季球員平均體重變化
和身高變化一樣,控球後衛是有史以來最重的。其他所有位置都變得越來越輕。
1951年以來,各位置球員平均體重變化
小球比賽理念讓場上5個人擁有非常接近的身體素質和技能。
所以61.5%的NBA球員身高在6英寸(182.9cm)以内,也就是身高在6英尺3英寸到6英尺9英寸之間(192-210cm)(2021年)也就不足為奇了,NBA現役球員中73.7%的球員身高在6英尺9英寸(210cm)以下。
2.投籃技術在身高方面的演變自60年代以來,身高低于NBA平均水平的球員比更高的球員擁有更多的運動戰投籃。然而,在2021,NBA的大個子在投籃效率和球員效率值都更加占優勢。
球員身高與效率值的曆史變化
另一方面,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身高高于聯盟平均水平的球員被證明是更準确的射手,這可以從身高/運動戰投籃比值看出。
如今,按運身高/動戰投籃比與NBA平均身高之間的差異是NBA曆史上最大的:
NBA中鋒是唯一一種仍在三分線内呆持較長時間的球員。因此,NBA中鋒擁有聯盟曆史上最高的運動戰投籃比例。
不同位置運動戰投籃比例變化
在過去的20年裡,身高超過6英尺9英寸(210cm)的球員不斷提高他們的投籃效率。他們是唯一一個投籃命中率超過50%的群體。其他所有群體都低于45%。
随着NBA大個子們開始使用越來越多的三分球,自三分線引入以來,以3PA(3-Point Field Goal Attempts 三分球出手次數)為權重的身高最接近NBA的平均身高。
雖然整個聯盟都在提高三分命中率,但NBA大個子們面臨着最徹底的轉變。在過去十年中,大前鋒和中鋒的三分球出手數量分别增加了167%和323%。
NBA的平均7英尺的球員一個賽季會投出85個三分球。這在10年内增長了231%,僅在5年内就增長了147%。
3.NBA比賽的遊戲化演變
比賽的演變反映在籃闆數量上。看看進攻籃闆,很明顯進攻籃闆在下降。
NBA中鋒是唯一一位在過去十年中保持了一定籃闆率的球員。大前鋒離開了禁區,10年來他們的進攻籃闆平均下降了45%,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後衛。
在過去10年中,隻有NBA 7英尺球員的籃闆率有所增加,而所有矮個子球員都在下降:
防守籃闆的情況與此類似,在過去30年裡,情況更加停滞。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防守籃闆需要更多的團隊努力和合作。
特别是在今天的比賽中,場上有四五個人在三分線外打球,防守籃闆是自這一數據開始記錄以來,各位置之間分布最均勻的。
在身高與助攻之間的比例方面,結果顯示,在過去45年中,身高更高的球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助于提高助攻的權重,因為助攻帶來的身高權重接近NBA的平均身高增長。
大個子是唯一顯著提高助攻率的人——中鋒的助攻率比10年前提高了29%,而大前鋒在同一時期的助攻率提高了23%。
得分後衛和小前鋒實際上比10年前提供的助攻要少。40年來,NBA大個子球員首次像小前鋒一樣助攻。數據表明,隻有6英尺9英寸以上的球員才能提高助攻平均數。
雖然NBA大個子的數量在下降,但他們在效率上占主導地位。連續第九個賽季,按PER計算的身高權重大于NBA平均身高增長。自60年代和拉塞爾·張伯倫時代以來,這種情況從未發生過。
NBA中鋒連續7個賽季擁有NBA最高的人均效率值。這在過去60年中從未發生過。有趣的是,控球後衛的平均得分是有史以來最高的。
身高超過7英尺的球員平均效率值是NBA曆史上最高的(17,46),并且連續6個賽季領先聯盟(這也是NBA的記錄)。
4.新秀身高演變
新秀的數據是一個有趣的工具來檢查聯盟的年度趨勢。數據更不穩定,每年的波動更大,但它們在解釋聯盟當前趨勢方面更為精确。
NBA新秀的平均身高在過去幾個賽季中穩步下降。2021,NBA新秀的平均身高為6’5.8’(200.6cm),是2009以來的最低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的幾個賽季裡,得分後衛和前鋒的身高越來越矮。
5.國際球員身高演變
在過去的30年裡,NBA對海外球員越來越開放。在2020-21賽季,每四名NBA球員就有一名不是美國人。
如今的NBA國際球員身高比20年前矮了3%,比10年前矮了0.7英寸。2021,國際球員平均身高為6“8 1”(207.6cm),聯賽曆史最低。
按位置分類,國際球員随着聯盟的趨勢而發展——大個子越來越矮,控衛越來越高。在NBA曆史上,國際中鋒在NBA中鋒中所占比例最高——2019/20賽季,46%的NBA中鋒來自海外。在2021,這一份額下降到30%,表明美國開始适應遊戲的現代要求。
同樣,身高超過6英尺9英寸的NBA球員中有46%是國際球員,而7英尺高的外籍球員占聯盟總球員的53%。這些數據清楚地表明,國際大個子仍然是NBA球隊最有價值的資産之一。
多年來,事實證明,NBA海外球員,尤其是歐洲的大個子有球技巧更高。他們接受了打團隊籃球、分享球和學習閱讀比賽的教育。
從新的千年開始,當中鋒緩慢但逐漸地更多參與到比賽流程中。在某種程度上,是國際大人物讓小球革命成為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