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胫而走成語故事出處?三國時,吳國的孫策對有才之士十分妒忌,常常借故将一些有才能者殺掉,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不胫而走成語故事出處?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不胫而走成語故事出處
三國時,吳國的孫策對有才之士十分妒忌,常常借故将一些有才能者殺掉。
有一個名叫盛孝章的有才者住在東吳,是孔融的好友。他為人耿直、孤傲,一向為孫策嫉恨。孔融時時為他擔心,生怕他被孫策殺掉。一天,孔融給曹操寫了一封信,介紹了盛孝章的情況,勸曹操招納盛孝章。孔融在信中寫道:“如果要光複漢室,就先得着實求賢;而要得到賢人,就要尊重賢人。”他打了個比方道:“珠玉無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以:因,意指:珠玉本來是沒有腳的,它之所以會落到人們的手中,就是因為有人喜歡它,何況賢人是有腳可以行走的呢?)孔融還在信中強調:“隻要尊重賢才,賢才就會跑來。”,“不胫而走”一成語便出于此。原喻賢才投奔慕賢者。後用于比喻事情還沒推行就傳開了。亦作“無胫而行”、“無足而走”、“無胫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