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明發?“發揚光大”這一成語,有《周易·坤》、宋代黃毚《黃勉齋文集》、清代黃遵憲《人境廬詩草·辛未校刊後記》等不同出處但蘇中人卻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發揚光大”一詞,最早源于蘇中的兩座交通重鎮——立發和揚州揚州是古九州之一,現在是江蘇省的地級市,扼守着長江和大運河交彙的咽喉,在古代的交通和戰略地位自不必言說立發在何處?在古代交通史上有何重要的地位?怎麼又和揚州扯上了關系?立發,是蘇中海安見諸史冊最早的地名,古稱發陽,又稱發繇口,是蘇中如臯縣最早的縣城,現在是海安市一街道的名稱立發曾有一座古石橋,清代同治年間立發橋石橋碑文記載:“立發橋,在如臯縣北四十五裡,春秋時為發繇口魯哀公十二年,公會衛侯于鄖,建發繇亭于其上,即此地也宋朝于發繇口建立石橋,名曰立發橋載志可考”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分廣陵(揚州)境置海陵郡,轄建甯、甯海、如臯、蒲濤、臨江五縣其中如臯縣治設在立發橋畔隋唐時,如臯縣被撤唐文宗太和五年(831年)設如臯場,轄五個鄉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如臯場升為如臯縣,縣治遷至如城,所以,海安、如臯的村夫野老都說:“先有立發橋,後有如臯城”1914年,重修立發橋,裡人刻石柱聯:“西迎淮委水,東鎖海天潮”;“發繇亭指千帆影,捍海堤橫萬竈煙”這兩則對聯既濃縮了立發橋在蘇中千年交通史上的貢獻,又交代了與西部二百餘裡另一座交通樞紐——揚州城的關聯細品蘇中的交通史,江北走廊的水運圖猶如一個橫放的“工”字:西邊的京杭大運河和東邊的串場河就是古代蘇中的兩條“水上高速”,而連接東西兩條高速的是另一條高速——東西走向的通揚河,即上官運鹽河西漢時,吳王劉濞為富國強兵,大力發展煮鹽業為了迅速将東部沿海各大鹽場的食鹽銷往全國各地,遂下令開挖上官運鹽河,西起揚州茱萸灣,東經立發至如臯的蟠溪開上官河的目的本為運鹽,但客觀上也起到洩洪(導淮入海)與加速運糧等物流的功能隋代沿古邗溝南北向延伸,開挖了京杭大運河南宋鹹淳五年(1269年),兩淮制置使李庭芝利用範公堤下的複堆河,加工開鑿了串場河,串聯起淮南十大鹽場,在海安與上官河相交至此,蘇中古代水上交通東西南北全線貫通古書雲:立發為“三十六鹽場咽喉,數十州縣之要道”蘇中裡下河的糧食及沿海各大鹽場的食鹽經立發口,過上官河,發往揚州,古籍記載為“分發揚州”,于是便漸漸地産生“發揚”一詞,進而産生“發揚光大”這一成語在以水運為主的古代,蘇中的交通十分發達,物産富饒,特别是鹽業赫赫有名,有“自古吳鹽甲天下”的美譽然而,社會發展節奏不斷提速,地處大江大河要沖的蘇中,過去水運發達,近代卻成交通末梢,故有“南通即難通”的說法清朝末年,津浦鐵路修建,避開蘇中,這段大運河逐漸淤塞,運輸功能淡化又因淮北曬鹽業的興起,蘇中東部的煮鹽業迅速萎縮、消亡,串場河和上官河失去功能,蘇中三條“水上高速”雄風不再從張謇起,蘇中人不斷興辦實業,複蘇經濟,但因陸路交通不暢,物流受限,蘇中與蘇南的經濟差距越來越大改革開放後,蘇中人逐漸找到了自身經濟發展的短闆于是上下聯動,頂層設計與地方奮鬥互動,大投入興建多條過江通道,融入蘇南,融入上海、南京都市圈于是,江陰大橋、潤揚大橋、蘇通大橋、崇啟大橋、泰州大橋飛越大江,配套設施甯啟鐵路、新長鐵路及各條高速、國道、省道迅速修通,再加上揚泰機場、南通機場的建成,動車飛馳,海、陸、空,公、鐵、水無縫對接有趣的是,曆史有着驚人的巧合如今蘇中西有揚泰機場,東有海安火車站(二級編組站,設在立發),立發、揚州再次成為交通樞紐、節點地标曆史的長河中,蘇中交通不斷提速,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揚州大明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揚州大明發
“發揚光大”這一成語,有《周易·坤》、宋代黃毚《黃勉齋文集》、清代黃遵憲《人境廬詩草·辛未校刊後記》等不同出處。但蘇中人卻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發揚光大”一詞,最早源于蘇中的兩座交通重鎮——立發和揚州。揚州是古九州之一,現在是江蘇省的地級市,扼守着長江和大運河交彙的咽喉,在古代的交通和戰略地位自不必言說。立發在何處?在古代交通史上有何重要的地位?怎麼又和揚州扯上了關系?立發,是蘇中海安見諸史冊最早的地名,古稱發陽,又稱發繇口,是蘇中如臯縣最早的縣城,現在是海安市一街道的名稱。立發曾有一座古石橋,清代同治年間立發橋石橋碑文記載:“立發橋,在如臯縣北四十五裡,春秋時為發繇口。魯哀公十二年,公會衛侯于鄖,建發繇亭于其上,即此地也。宋朝于發繇口建立石橋,名曰立發橋。載志可考。”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分廣陵(揚州)境置海陵郡,轄建甯、甯海、如臯、蒲濤、臨江五縣。其中如臯縣治設在立發橋畔。隋唐時,如臯縣被撤。唐文宗太和五年(831年)設如臯場,轄五個鄉。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如臯場升為如臯縣,縣治遷至如城,所以,海安、如臯的村夫野老都說:“先有立發橋,後有如臯城。”1914年,重修立發橋,裡人刻石柱聯:“西迎淮委水,東鎖海天潮”;“發繇亭指千帆影,捍海堤橫萬竈煙”。這兩則對聯既濃縮了立發橋在蘇中千年交通史上的貢獻,又交代了與西部二百餘裡另一座交通樞紐——揚州城的關聯。細品蘇中的交通史,江北走廊的水運圖猶如一個橫放的“工”字:西邊的京杭大運河和東邊的串場河就是古代蘇中的兩條“水上高速”,而連接東西兩條高速的是另一條高速——東西走向的通揚河,即上官運鹽河。西漢時,吳王劉濞為富國強兵,大力發展煮鹽業。為了迅速将東部沿海各大鹽場的食鹽銷往全國各地,遂下令開挖上官運鹽河,西起揚州茱萸灣,東經立發至如臯的蟠溪。開上官河的目的本為運鹽,但客觀上也起到洩洪(導淮入海)與加速運糧等物流的功能。隋代沿古邗溝南北向延伸,開挖了京杭大運河。南宋鹹淳五年(1269年),兩淮制置使李庭芝利用範公堤下的複堆河,加工開鑿了串場河,串聯起淮南十大鹽場,在海安與上官河相交。至此,蘇中古代水上交通東西南北全線貫通。古書雲:立發為“三十六鹽場咽喉,數十州縣之要道”。蘇中裡下河的糧食及沿海各大鹽場的食鹽經立發口,過上官河,發往揚州,古籍記載為“分發揚州”,于是便漸漸地産生“發揚”一詞,進而産生“發揚光大”這一成語。在以水運為主的古代,蘇中的交通十分發達,物産富饒,特别是鹽業赫赫有名,有“自古吳鹽甲天下”的美譽。然而,社會發展節奏不斷提速,地處大江大河要沖的蘇中,過去水運發達,近代卻成交通末梢,故有“南通即難通”的說法。清朝末年,津浦鐵路修建,避開蘇中,這段大運河逐漸淤塞,運輸功能淡化。又因淮北曬鹽業的興起,蘇中東部的煮鹽業迅速萎縮、消亡,串場河和上官河失去功能,蘇中三條“水上高速”雄風不再。從張謇起,蘇中人不斷興辦實業,複蘇經濟,但因陸路交通不暢,物流受限,蘇中與蘇南的經濟差距越來越大。改革開放後,蘇中人逐漸找到了自身經濟發展的短闆。于是上下聯動,頂層設計與地方奮鬥互動,大投入興建多條過江通道,融入蘇南,融入上海、南京都市圈。于是,江陰大橋、潤揚大橋、蘇通大橋、崇啟大橋、泰州大橋飛越大江,配套設施甯啟鐵路、新長鐵路及各條高速、國道、省道迅速修通,再加上揚泰機場、南通機場的建成,動車飛馳,海、陸、空,公、鐵、水無縫對接。有趣的是,曆史有着驚人的巧合。如今蘇中西有揚泰機場,東有海安火車站(二級編組站,設在立發),立發、揚州再次成為交通樞紐、節點地标。曆史的長河中,蘇中交通不斷提速。
欄目主編:孔令君 文字編輯:陳抒怡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南芗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