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本心方得始終?“守正為心”出自唐代柳宗元的《先侍禦史府君神道表》,原文為“守正為心,疾惡不懼”,意思是堅守正直之心,痛恨邪惡而無所畏懼,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恪守本心方得始終?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恪守本心方得始終
“守正為心”出自唐代柳宗元的《先侍禦史府君神道表》,原文為“守正為心,疾惡不懼”,意思是堅守正直之心,痛恨邪惡而無所畏懼。
關于“正”,《說文解字》這樣解釋:“正,是也”,本義為平直、平正,引申為形容人正直正派、品行端正。《漢書·劉向傳》認為,“君子獨處守正”。“守正”,顧名思義,即恪守正道。守正,就要胸懷正氣、行事正當,守住内心的原則和底線,守住自身的責任與擔當。
柳宗元的父親柳鎮就是為人正直、嫉惡如仇之人。據記載,柳鎮在做晉州錄事參軍時,晉州刺史是武夫出身,粗暴兇悍,嗜殺成性,手下官吏沒人敢與他争論,而柳鎮卻據理力争。當看到有人無辜将被處死,柳鎮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體擋住鞭打杖擊,反對刺史的暴行。晉州刺史氣得暴跳如雷,掀掉幾案折斷坐席,但柳鎮也不因其淫威而屈服。後來,柳鎮被授予侍禦史一職,唐德宗評價他:“守正為心,疾惡不懼。”
“正”存于“心”,百毒不侵。《朱子語類》寫道:“人之一心,得其正,則事事皆得其正。心或不正,則無一事得由于正。”一塊地裡,莊稼不去紮根,雜草就會瘋長,心靈的地裡也是如此。正在邪必去、惡必遁,隻要心存正氣,就會坦蕩立于天地之間;反之,胸中正氣不彰,邪念叢生,驕傲就會戰勝謙遜,暴躁就會打敗冷靜,貪婪就會遏抑節制,懈怠就會代替勤勉……人一旦被這些負面的、消極的“雜草”主宰,就會背離正道、恣意妄為。因此,守正是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必需,須臾不可背離。
中唐賢相陸贽為官清慎,年輕時谒見壽州刺史張镒,後者認為陸贽是奇才,與他結為忘年交。陸贽告辭時,張镒贈錢百萬,陸贽沒有接受,隻收了一點茶葉。陸贽為相期間,與地方藩鎮官員交往,清清白白、一塵不染。别人送給他的禮物,哪怕再小,他也概不接受。皇帝知道後,勸他受之無妨。對此,陸贽進谏認為,收受禮物的口子一開,由小到大,由此及彼,收小禮必然養成大腐。陸贽恪守為官清廉之道,防微杜漸,其學養才能和品德風範,都深得當時及後世稱贊。
守正即守心。《清代名人轶事》中介紹了康熙朝名臣張英的心得:不允許憂喜、榮辱、進退、升沉、勞苦、生死、得失等念頭困擾自己的心靈,偶爾稍有疏忽,馬上糾正過來。同時告誡自己,不可告人、不合禮法、費力挽回的事情堅決不做。張英勤于自我檢視,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不行違背禮法之事,始終勤慎,康熙帝為此曾稱贊張英“有古大臣風”。
守正當慎初。南唐學者徐锴有言:“正者,守一以止也。”從數字上說,“一”是起點。對為政者而言,“一”是幹事創業的底線,自覺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動之妄即改之”,絕不為破紀破法的第一次開口子,方能避免一錯再錯、鑄成大錯。“一”就是初心,隻有初心不改,做到一心為公、一切唯實、一身正氣,方能行穩緻遠。(李中軍)
,